“恶意抢生源”不如“创意挖生源”-中国讯息网

“恶意抢生源”不如“创意挖生源”

作者:殷建光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6-29 22:57:50

记者从多个信源获悉,6月24日,教育部向浙江大学发出《关于请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纪律的函》,浙大除了重金招揽考生之外,教育部还监测到,招生组通过微信群等方式,传播上述奖励措施。这份盖有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公章的函件称,根据高校招生工作“30个不得”禁令,高校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教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对此,教育部要求浙江大学查实有关报道,立即纠正招生宣传行为。

“恶意抢生源”的禁令年年有,但是年年死灰复燃?为何?因为抢到好生源,可以提高生源整体质量,能够维系大众对该学校实力的认可度,因为大家往往习惯用招生分数线直观判断学校实力。但是,在日益国际化、激烈化的高等教育竞争中,优质生源越来越稀缺。面对这样的“残酷竞争”,为了抢夺优秀生源就“不择手段”“恶意泛滥”了。

其实,这种“恶意抢生源”的理念还是停留在“弱肉强食”的落后生存规则中,还是停留在“优质原料”的争夺中,的确,“优质原料”可以被打造成“精品”,但是,并非绝对。而且,“高分”不一定等于“高能”,对于大学教育来说,那些有专长、有特长、有潜质的孩子更能在大学之路上有出彩,造精彩。因此,笔者建议大学招生工作,与其“恶意抢生源”不如“创意挖生源”。

“恶意抢生源”是用金钱抢生源,是用欺骗抢生源,劳民伤财,释放负面能量,违反国家制度法规,扰乱招生市场,不能要。“创意抢生源”,是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需要,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制定出自己挖掘生源的标准,挖掘那些有专业学习潜力,有创新能力,有特色个性素质的考生,这样的“创意抢生源”,为大学输入创意能量,同时,激发学生发展真正能力,对高中教育形成正确引导,是一个值得倡导的高考招生工作思路。

名校用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潜质与综合素质无关的附加条件吸引学生,短时间内的确能获得更好的生源,但是,这样的“功利心”,必然不利于大学的宁静致远,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招生行为,应该消失了。无论是大学招生,还是学生应招,都应该基于学业表现、专业兴趣、学术潜力与综合素质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招生市场健康繁荣。

大学招生应该远离“铜臭”和“谎言”,应该牵手“潜力”和“素质”。“恶意抢生源”不如“创意挖生源”,“创意抢生源”让学生在“创”的道路上扬帆远航,让大学在“意”的平台翩翩起舞,可以各得其所,共同助推招生工作的健康、高质量,利于学生选择大学,利于大学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恶意抢生源”不如“创意挖生源””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