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粮食危机,今年夏天,从欧洲、美洲到亚洲大陆的极端天气,造成高温热浪和缺雨,野火处处,土壤持续干燥,河床见底,好些国家接连爆出淹没数百年的古迹露出河床,蔚为奇观。大面积地区干旱情况不断恶化的同时,另一些地区则发生洪水等灾难。
欧盟的观测指出,干旱到8月份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卫星监测同样显示美国土地干旱的问题严重。中国长江以南半壁江山两个月连续面对破纪录的高温。干旱和水源告急,打击了农作物的生产和收成。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年度农田巡查活动发现,当地农作物因极度干旱和缺水,遭受比预期更严重的破坏,一些玉米发育不全,大豆豆荚也比平时少和小。其他消息包括欧洲、中国和印度的粮食生产也都遭到程度不一的破坏,加剧了原本已经居高不下的国际粮食价格。
随着北半球即将进入冬季,最近气候稍微缓和,很多地方也有降雨,然而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在7月底警告,至少到11月为止,全球23个地区的粮食短缺现象可能会恶化,一些发生冲突的非洲地区更可能有数十万人面对饿死的命运。
供应链失衡与燃油供应短缺也会进一步推升粮食价格。世界银行最近发出警告,有约九成之多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面对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情况,其中很多国家涨幅甚至高达两位数。对广大的民众来说,这都是难以承受的价格。高收入国家面对高通胀的人口也大幅增加,特别是食物的价格。
如果粮食问题没有尽快获得缓解,进入冬天,相对落后或者刚刚满足温饱的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人口,可能面对断粮或饥饿危机,一旦政府无法有效应对,经济乃至社会很可能失控,英谚说“饥民就是暴民”,动荡一起,社会可能自此返贫,重回深渊,斯里兰卡的动荡,粮食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较富裕国家可能此时正加紧囤积粮食。俄乌战争以来,“天下粮仓”的供应中断,很多进口国纷纷加紧购粮和囤粮行动,产粮国则意识到必须保护自己内部的生产和供应充足,因此展开包括增加储备和禁止出口的措施,例如印度几个月前就宣布禁止小麦出口,最近也考虑限制用于动物饲料或生产乙醇的碎米出口;印尼也一度宣布禁止食用油和棕榈油原材料出口,当时国际市场的食用油价格原本就因俄乌战争(两国皆为葵花籽油主要出口国)而飙涨,印尼的禁令一宣布,情况更加严峻。最近,越南和泰国两个大米出口主要国家也宣布准备联合涨价,一方面为农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趁机增加外汇。而粮食供应的上游涨价,下游的价格势必更加缓解无期。
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显示,近月来国际各项食品价格有缓解的迹象。不过8月份的天气因素或许还不能完全反映,如果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出口继续顺畅,或许能抵消极端天气的冲击。然而短期内全球粮食短缺的情况几乎确定将延续到来临的冬天。一些市场观察员甚至相信,全球暖化现象会使得农业困境持续到明年,价格也将保持在高位,世界可能发生的人道危机,因此不能忽视。
很多专家指出,国际粮食问题的主要关键,其实还在于分配不均。综上所述,比较富裕的国家开始囤积粮食,就会让可能刚刚足够的资源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