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的争论,给中国舆论场带来的思考-中国讯息网

“闭关锁国”的争论,给中国舆论场带来的思考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6946 发布时间:2022-08-30 21:44:09

近日,一篇名为《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的文章在网上热传。

这篇论文最初是由历史研究院课题组发表在今年6月出版的《历史研究》杂志上,这次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无人关心的学术文章立即成为互联网上的顶流,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卦哥家详细的阅读了这篇文章,全文共15000多字,总共用了六个部分来说明清时候的朝廷关于对外政策。

文章最近的爆火,也是有一个原因,里面的一个观点认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并非“闭关锁国”,而是“自主限关”。这一政策不但“没有阻断明清时期中外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互鉴,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殖民主义者血腥东扩的步伐”。

课题组认为:“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有其历史合理性。明清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

并且还列出了参考信息:明朝虽有海禁,但“并不禁止正常的海上生产活动”。同时,中西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也持续得到发展。

文章里研究院表示,这并不代表“自主限关”就是完全正确的。相反局限性十分明显:一方面,消极防御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对西方先进科技采取漠视态度,加剧了军事和技术的落伍。自主限关只换来短暂的成效和一时的喘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明清王朝的命运和中国社会的走向。

最后文章做了一个总结,课题组认为:明清两朝统治者对近代中国的落后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但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今人既不能为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歌功颂德,也不能以“闭关锁国”全盘否定明清历史对中国、对世界的意义。

这次文章是官方机构的历史研究院发布,研究院是在2019年1月成立的,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相关研究所为基础组建的国家顶级研究机构,主要承担历史领域相关研究。

作为官方背景的研究所,使用官方微博发布了文章后,快速在网上传开,转发就有一万多次,这一条内容的转发超过了其他内容很多很多。但评论只有三百多条,网上网友猜测是被删了很多。

因为微博可以转发,转发时候发布自己观点是不能被作者删除屏蔽掉,所以卦哥家通过转发的评论来看,网友有不少认为这是在布局接下来话题,毕竟研究院代表是官方背景。

在文章受到关注后,也在自媒体人的圈子引起了讨论,也造成了不少风波。

某微信公众号8月28日发表了一篇以“批驳历史研究院‘闭国锁国有利论’”为题的文章,在一天之内阅读量就破了十万。但是,该文章目前已无法正常打开。

文章表示:研究院为写进历史教科书多年的“闭关锁国论”翻案,将其说成正面的“自主限关”。但到底是“闭关”还是“限关”,其目的究竟是维护安全,还是维护爱新觉罗一家,“稍有常识的人都能分辨出来”。基本没有发现任何新颖、有说服力的史料,大量充斥的是某历史学家认为,某学者指出这样的论据。考虑到当下的局势,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的,通过美化、赞扬、合理化‘闭关锁国’政策,打造理论和历史经纬支撑。

原文被删后,该公众号第二天发文继续表示:前文不仅得到了两位他敬重的历史学家谌旭彬和许子东的转发和引用,更令他“荣幸”的是,还得到了历史研究院的亲自“侵权投诉”。

根据作者的截图来看,历史研究院向腾讯举报的理由是“内容公然造假,恶意污蔑我院发表的文章,并在标题中以‘批驳历史研究院’作为噱头,博人眼球,手段恶劣,对我院声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属于严重侵权行为。”

公众号反驳表示,闭关锁国论并非不可讨论,这是学术自由,但如果历研院能用详实的史实和严谨的逻辑来佐证其观点,大众认可度会更高,“但遗憾的是该文并没有”。

有争论就有不同观点,有一个公众号表示:从史学上来说,历研院的观点是立得住的,至少有其可取之处,但绝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把这看作一个最新的信号。这些人几乎都预设了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历史和现实仍然是一个连续体。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当下产生着潜在的微妙影响。文章最后饮用一位朋友说,“懂了,看来‘闭关锁国’并不愚昧落后,明清时期早就开始‘内循环’的艰难探索了!”

关于这个讨论争议,著名网红胡锡进也坐不住了,作为逢热度必蹭的大V肯定不会放过这个赚流量钱的机会。他对这件事表示:历史研究不应局限于已有结论,而应倡导百家争鸣,但强调有些敏感的讨论宜首先在专业圈子内进行,以免在舆论场,带出意想不到的引申和联想。

胡锡进以当下情况总结了最大的因素:即当下中国的两大隐忧:中美面临“脱钩”和疫情封控。他表示:中国继续对外开放的决心十分坚定,并称中国上周与美国就跨境审计达成艰难的协议,就是这一决心的最新证据。尽管冠病疫情妨碍了中外交流,但这是短期问题,而且疫情期间中外贸易额一直在逆势增长。

胡锡进最后还说道:关于历史的争论一旦走出学界的小圈子,走向舆论场,很容易会对现实形成影射。一些人借批判历研院的文章,影射国家在对外开放上发生了“动摇”,并认为历研院的文章是要兜圈绕弯鼓吹“新闭关锁国”,“这种偏激发酵是有害的”。

就像是胡锡进说的,一些过于敏感的话题是需要在合适时候才能在舆论场进行讨论,不然的话就会让社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胡乱猜测。

但是卦哥家觉得,这件事让我们值得观察的是,明明是一篇枯燥无味历史学术论文,为什么就成现在这样变成了“敏感”议题,且还能导致现在舆论场的热烈争论。通过这件事也许变相的凸显了,在当下各地又疫情出现大爆发时刻,一些群众对现在的疫情防控有了点厌烦。还有就是在中美问题逐渐变严重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变慢房地产下行的现状中,部分人出现了对未来迷茫和不安的焦躁情绪。

清末,有识之士扼叹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回头看,斯言甚是。现在有人说,世界正处于百年大变局中。到底说的对不对,历史才知道。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闭关锁国”的争论,给中国舆论场带来的思考”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