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处处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省前100名考生报考浙大,将会获得50万元对外交流教学金,含20万元新生奖学金;全省前300名考生报考浙大,将获得20万元额度的对外交流奖学金。然而,仅仅1天之后,教育部即向浙大下发《关于请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纪律的函》,认定浙江大学的做法属于“恶性”违规。
函件称,根据高校招生工作“30个不得”禁令,高校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教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但到了6月25日下午,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称,“这个奖励措施是不存在的,一切奖励信息要以浙江大学本科招生网上公布的信息为准,网站上没有列出的信息,均视为第三方信息,不能轻信。”
不管浙江大学是否出台过用高额奖学金争取高分考生的政策,此类举措在过去的高校“掐尖”现象中都曾出现过。不光是浙江大学,清华北大也都有过对考生的“私下承诺”。而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别的优惠,这些做法都属于一种临时性的“引诱”,并非未雨绸缪式的“吸引”。而需要指出的是,从高校争取高分考生的角度来看,留给高校可宣传、劝说的时间并不长。基本上从高考分数公布到填报志愿,只有两周左右的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吸引考生,高校的招生工作难度不可谓不大。
事实上,全球每一所顶尖大学都希望招收更优秀的学生。这里的“优秀”并不仅仅是分数,也包括学习之外的特长与兴趣等等。在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本校方面,由于录取制度上的差异,像欧美很多大学在招生环节拥有更长的宣传时间和更多的宣传形式。例如,美国很多顶尖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分区域访问高中。同时,也会邀请高中学生参观、访问自己的大学。这种早期的宣传,对于建立起学生和大学之间的情感非常有用,国内大学完全可以做一些尝试。
其次,全球很多的顶尖大学非常依赖自己的校友宣传。由于校友群体非常具有发言权,所以校友的推荐往往十分奏效,口碑效应明显。
另外,在社交媒体时代,大学制作发布的学校短视频很容易变成爆款。只不过,短短几分钟的视频非常考验制作方,既要拍出精美的画面,又要展示学校的优势,还要表达清晰的价值观。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即使是名牌大学,其发布的短视频也可能引来众多差评,这样的结果显然不利于高校的招生。
一所大学的魅力,归根结底还在于这所学校的老师。顶尖大学都有著名教授,“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邀请德高望重的教授,参与到招生宣传工作来,用大师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可能是最有效果的一种做法。当然,每一个贴着大学标签出来的普通教授、普通学生,其实都是自己大学的品牌官,都肩负着维护学校形象和荣誉的重任。吸引优秀的考生,功夫不在报考志愿的那一刻,而在于平时,在于每一个人。
浙江大学在多个大学排行榜上,常年居于三至五名,与清华北大的差距始终存在。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在争取高分考生上,与上海双雄相比也常常略逊半筹。但浙江大学也有明显优势,那就是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举全省之力支持一所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的财力极为雄厚。过去一年,浙大的预算资金达到了191亿元,仅次于清华大学。也许,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浙大出此下策。
需要说明的是,一所大学科研实力的增强,学校口碑排名的提升,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评价一所大学的好与差,不只是它招收了多少高分考生,考生的分数并非最高,也依旧可以成为杰出人才。80多年前,浙大老校长竺可桢曾对新生设有两问,一是来浙大做什么,二是毕业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今天,一个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自己认真思考,也需要学校做出明确的定位。因此,国内顶尖高校在争取高分考生时,应该回到这个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