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印度庆祝国家独立75周年。
1947年夏天,英国草率宣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将分家后,仍然模糊不清的“边境”上,大约1400万人开始了惊慌大迁徙。印度和锡克教徒往印度投奔,穆斯林则往相反方向进入未来的巴基斯坦。一夜之间,天地变色,原本认识的邻居杀邻居,然后是逃难过程中,到处发生杀戮,直到当年秋天。
因此,印度是一个在血腥中诞生的国家,巴基斯坦也是。它们的这一页历史不堪回首。有人说当时总共死了20万人,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更多史家认为可能达到200万甚至更多。自此印巴也成为了世仇,双方大小战争从未停止过。
印度这75年走来磕磕碰碰,筚路蓝缕,尤其是前半程,偌大的国家乏善可陈,几乎没人注视,宛如“消失的地平线”。大权在握的国大党经济思路闭塞,太过偏左并且保护主义色彩浓烈,只知一味管控、干预,和毛泽东治下的中国可谓难兄难弟,印度只稍微胜在,它还有半死不活的私营企业。后来中国改革开放,一路高歌猛进,印度大概也得到了启发,开始它低调、谨慎的市场化、全球化摸索之路,也更愿意接受外资。
渐渐地,印度经济引擎也启动了。近30年,虽离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还远,但也让人明显看到活力;莫迪和他的人民党崛起并在2014年主政中央后,基本延续这个路子。今年,有133个印度人进入福布斯10亿美元以上巨富名单,1993年的时候,一个也没有。它目前的中产阶级人数,在世界上已排到第二,仅次于中国,比美国还多!经济总量则是全球第七,并一直在超车路上。
如此势头给了莫迪底气,在今年独立日上喊出:“要在未来25年内,在我们有生之年,把印度变成一个发达国家!”印度也准备在信息技术、制药、太空开发、核能源等领域,与他国一争长短。
当然,眼下印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仍然低下,还未脱贫的人口仍有三分之二,绝对数为世界之最。这恐怕是人口大国永远躲不过的诅咒,贫富悬殊的问题也几乎无解。
除了经济表现,印度经常被人拿放大镜检视的,还有它的民主成色。西方分析人士尤好此道,且近年不断地予以批判和扣分,不再把印度视为优等生。
莫迪奉行民粹,不断推进他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打压异议人士,民主确实有倒退迹象。不过,超过14亿人口(预估明年首次超越中国),有那么多不识字农民,一次全国大选(2019年)却能催出6亿多人出来投票,这已是人类社会治理史上的里程碑,足以让印度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