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鱼做核酸,是形式主义还是一刀切升级了?-中国讯息网

给鱼做核酸,是形式主义还是一刀切升级了?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7232 发布时间:2022-08-18 22:00:14

最近核酸检测又上了热搜,这次不是因为给人核酸检测受到关注,而是给鱼做核酸受到关注。核酸检测早已经常态化,“全家捅”也已经让大家习惯了,但鱼是个新鲜事。

近日,福建部分海域结束了伏季休渔期,厦门海域也正式开渔,而第一批渔获需要进行核酸检测。根据卦哥家了解到的官方公告,渔民作业期间,每天要开展1次核酸检测。渔民和渔获上岸时,实行“‘人+物’同检”,这也意味着,渔船民和渔获都得接受核酸检测。再行出海,需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

因此,在社交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了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上岸后,渔民们接受核酸采集完,立即返回船上,抓来几尾鲜活的鱼,掰开鱼嘴,让核酸采集人员抽检。除了从鱼嘴提取采集物,核酸采集人员还细致地用棉签从渔获身上提取样本。

在视频火爆以后,受到全国网友大量关注。许多网民很是不解,因为鱼是用鳃呼吸,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感染肺炎。还有说鱼有身份证吗?如果核酸阳了怎么找回来?还是说这些海鲜都要等到核酸结果出来?

更是有网友讽刺,“不做核酸的鱼要赋红码吗”,并建议有关部门查一下阳性鱼的密接,“把相关海域静态管理七天,周边鱼和微生物都静止不动”。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也表示,“目前厦门市全员都要核酸,渔获也要进行核酸。”

但是,也有网民觉得,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沿海城市疫情确实有很多是经由渔获传播,此番检测应该是作为环境样品采集的,况且厦门也不是第一个给鱼做核酸的。

是的,在前几天海南疫情,海南儋州也组织了医护人员登上渔船为冻鱼进行核酸检测,当地官媒还以《给鱼测核酸 一点不含糊》为题进行了报道。

还在前几个月上海封城期间,网传视频也显示,一群医护人员到当地某个水产市场给鱼做核酸,工作人员将一条大花鲢的嘴掰开,把拭子捅了进去。

除了对渔获海鲜进行核酸,草莓、车厘子、快递等物品也都经历过核酸的“洗礼”,可谓“万物皆可核酸”。

在2021年初时候江苏无锡市曾通报,当地一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进口食品开展常态化监测中,发现一份进口车厘子表面核酸检测呈阳性。

无锡通报以后没几天石家庄市通报又称,当地疾控中心对石家庄桥西蔬菜批发市场的车厘子例行抽检,采集的一管核酸样本呈阳性,当地立即对果品经营区域封闭。

在两地公布以后,当时贵的普通人吃不起的车厘子瞬间价格大跌,众多普通消费者吃到了便宜车厘子,实现了车厘子自由。

网上还有消息,当时冯子健采访时说,核酸阳性,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传染性,要看污染量,且污染病毒是不是有活性。

冯子健指出,无锡进口车厘子检测到的核酸阳性,病毒载量很低,对消费者不会造成太大的感染风险。他也解释,过去有从事食品加工或搬运工作的人员感染,是因为接触病毒时间长、次数多。

吴尊友当时也说,保存水果的温度比冷冻鱼肉等食品温度高,病毒在保存水果这样的温度下存活时间短;核酸检测呈阳性,也可能是死病毒或病毒片段,不一定代表有传染性。

然而,在过去三年的疫情防控中,官方一直担心物传人,尤其是进口物品的防范更是很紧张。从海关、仓储到邮递,进口非冷链物品往往要经过严格消毒才能放行。

到了2022年以后,这才正常化。今年7月12日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文件,表示不再对进口非冷链物品核酸检测,至此才对非冷链物品是否具有传染性给出了更明确的答案。

通知还列明,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冠病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一天内全部失活。通知还说,各地方政府不准自行出台进口非冷链物品加严管控措施,强调“不得层层加码”。

但是通知也提到,所谓“非冷链物品”指的是:运输温度在10℃以上的物品。也就是说,大白话讲就是冻鱼冻海鲜的核酸检测不算是“层层加码”,但是活鱼嘛,基本就看地方自己心情了。

事实上,在全国动态清零模式下,核酸检测是否有可以没必要做的物品,就像其他预防和控制措施一样,是概率和成本之间的平衡。

之前专家接受采访就表示,车厘子不能说(病毒传染性)一点概率都没有,但在特别低的情况之下,如果采取了特别多的措施,从成本上可能不划算。

疫情三年来,至今还没有证据证明鱼会感染冠病病毒,而且冠病病毒是一种侵害肺部的病毒,鱼没有肺,即使感染,机制与冠病感染人的机制和症状肯定不同。

在进行对物体的环境进行采样,相关病毒专家建议,最好遵循一定的标准,即需要对有关联、有研究意义的样本进行采集。如果渔民感染冠病是由于鱼受到污染而引起的,那么更重要的是应该查找污染源。

虽然是上至国家下到专家都在物品核酸检测上提出了态度,但针对人的核酸检测一直没有动摇。

5月9日的会议上官方要求,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

卫健委两周后再次强调,要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方便群众就近就便进行核酸采样。

浙江、广东、上海、江西等多省市纷纷按照15分钟“采样圈”的标准增设核酸采样点。其中,浙江杭州在社区、公共场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布局了1万个便民采样点;江苏无锡投入运行2600多个便民核酸采样小屋,向市民免费开放;上海、北京的核酸采样点均已超过9000个。

与此同时,许多城市也开始要求进出公共场所或乘坐公交车要提供48小时或72小时的核酸阴性证明。江西省、安徽合肥、辽宁大连、湖北武汉等地方等居民无故不按规定时间进行核酸检测,健康码也将被赋“灰码”或使用受限。

常态化核酸检测是防疫和恢复经济之间的平衡选择,但有些地方认为核酸检测是竞争,并且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比赛。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8月9日发布《关于开展全市全员核酸检测“大比武”活动的通告》,其中活动包括全县全员核酸检测和随机抽取一个社区和一个村庄设定为中风险区。

通告也要求到当地居民在“大比武”活动期间,不要对活动场景进行非法传播,不拍照录像,不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随意转发活动现场相关图片、视频,以避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通告还提到,活动期间部分区域将进行局部封控,现场需拉警戒线等。“本次核酸检测是一次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综合实战演练”。

“大比武”活动完成后,临沭县市民说,小区内的采样点与平时差异不大,但听说在被抽中中风险区的社区,工作人员从早上五时开始挨家挨户进门做核酸。

这次临沭县核酸检测“大比武”活动是临沂市统一部署的。而临沂市上次出现疫情是在今年7月。从7月22日开始,临沂市就已实现中高风险区“清零”,至今一直保持全域低风险。

很多人在网上表示,“不明白比武的意义在哪”;还有网民说,“一句‘随机抽取’,将原本严肃的疫情防控政策变得如同儿戏,轻飘飘就带过了它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

多个地方媒体针对此事发表了评论文章表示:“大比武”劳民伤财,折腾老百姓,既没必要也不应该。如此“大比武”就是一场“大折腾”。

针对核酸检测中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大折腾不止这一件事,就在今年三月时候,突然在网上出现大量所谓正能量的视频,视频中很多儿童和低龄学生在核酸检测现场跳舞致谢,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那时候还有一名身着红裙的女生在一排穿着厚重防护服的检测人员面前大跳拉丁舞,被网民批评“完全是形式主义”。

事实上,无论是一条鱼还是一场核酸竞赛,社会关注度都集中在是否科学和多此一举;还是只是形式主义,还是一刀切的升级版?

核酸检测现在完全就是整个社会,不管城市还是农村,不管在偏远戈壁还是大草原,所有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日常不是在做核酸就是在去做核酸的路上。核酸已经是全国动态清零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做出相关决策时,一些地方仍应谨慎意识到核酸检测需要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成本。

核酸检测的防疫成本,不仅是检测试剂和劳动力的直接成本,也是由此造成的误工、影响生产等隐性成本。最需要重视的是,如果万物皆可核酸以后成了常态,人们的情绪和感想,还有就是大家对政府的信任度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给鱼做核酸,是形式主义还是一刀切升级了?”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