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出棋不意”不该止于课堂-中国讯息网

老师“出棋不意”不该止于课堂

作者:李振忠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6-26 08:59:09

      6月25日《钱江晚报》报道:近日,杭州建兰中学的道德与法制老师、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展,给学校七(3)班的学生上了一堂与众不同的道德与法制课,通过一盘五子棋引发了学生们对人生底线和社会规则的思考,让学生展开了一场关于青春责任和担当的辩论赛。 

  老师下了一盘“赖棋”,但是他却突破了规则与底线。“耍赖”,“赖皮”,“老赖”,当一个人突破了底线之后,恐怕也就“没谁”了,上不知天高,下不知地厚,中间不知做人的底线,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老师用这样一盘耍赖的棋,来达到道德与法制课的开宗明义,其用心良苦,其“出棋不意”,其效果彰显于学生之间。将一堂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制课上到如此火爆,已经摆脱了一般性法制课道德课的老套窠臼。 

  然而,一堂类似的道德法制课,到底能不能解决学生们的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问题?另一个尴尬则在于,类似的道德法制课,能不能再提前一些时日,让孩子们更早的在道德与法制的双重坦途上前行?青春有格道德法制课,第一个案例为:一位家住24楼的12岁女孩,将一颗苹果抛出窗外,结果砸到了楼下被抱在妈妈怀里的女婴。第二个案例为,“我一年级时,一位高年级的同学从楼上扔下一个瓶子,差点砸到了我和我的朋友。”案例当前,不得不令人深思,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开始,其实就不再是孤家寡人,而是一个家庭人,社会人,历史人,再进一步说就是道德的人与法制的人。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婴儿的哭声中包含着诸多需要父母大人们理解的信息,某一些哭声是合理诉求,某一些哭声类似“耍赖”乃至无理的诉求。那么,当为人父母者满足婴儿耍赖无理的诉求之后,其给予的信息就是纵容乃至纵恶。因此说,将老师这样一盘“赖棋”提前摆到学生们面前,就是一种对于学生们的道德法制课前置。 

  “出棋不意”不该止于课堂。其一,父母与街坊,才是学生们的第一老师。我国道德秩序建设中,父母是第一老师,街坊邻居同样居于第一老师位置。父母作用无需解释,关键是一个孩童面对街坊邻居之时,才显示出道德课的重要性。核心问题在于,父母因为天然宠爱的原因,对于自家孩子往往存在非理性的纵容与偏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童在生长过程中失去了基本的道德与法制判断。将宠爱当成特权,将偏袒当成理所当然,其道德判断就一定会发生偏差。然而街坊邻居则完全不一样,其关键作用在于,将父母的宠爱,拉回到基本的道德孝道框架之内,让孩童重回道德与理智。然而,当下万万千千的家长完全忽视了街坊邻居为第一老师的理念,让孩子们在道德之路上信马由缰。 

  其二,幼儿园教育阶段是培养儿童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的重要阶段。儿童接受相对系统的道德法制教育,父母街坊之外,就是幼儿园教育阶段。假如将这样一节“赖棋”课更提前一些,甚至提前到学龄前或者一二年级之时,“出棋不意”的效果是否会更好?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老师“出棋不意”不该止于课堂”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