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山东输给河南1.26亿”话题持续引发关注。
两个大省之间的亿元兑现,还要从一则“对赌约定”说起。去年5月,为共同推动黄河干流跨省界断面水质稳中向好,山东、河南政府签订协议——以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水质下降一级,河南给山东6000万;反之,水质上升一级,山东给河南6000万。”一年多过去,山东入海口水质指数比上年有了明显改善,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以上,作为受益一方,山东“愿赌服输”。
这1.26亿究竟值不值?正如有当地干部表示,“如果没有这个横向补偿机制,我们将承担更多治理成本,付出更大代价。”可以说,这笔钱花得不亏。更何况,看收益不仅要算经济账,更得着眼长远算总账。正所谓“九曲黄河,山东入海”,母亲河润泽齐鲁大地,更托举着沿黄各市的经济发展。而黄河作为一个有机生态系统,其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保护改善水质,不可能“独善其身”,没有良好生态,高质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如今上下游省份增进区域联动,让生态保护责任落在了实处,无疑是一场双赢、多赢。
让跨区域治理从“各自为政”变为“同舟共济”,把生态保护从“无价”转向“有偿”,正是生态补偿机制的要义所在。生态利益具有正外部性,很多时候受益者无需付出相关代价就可获得额外利益,如果缺少利益再分配,就会出现“我花钱植树,他免费乘凉”的矛盾。仍以流域为例,若上游地区只顾发展速度无视排放问题,那么下游的生态保护再怎么使劲也于事无补。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通过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利的方式,在两者之间端平一杆秤。上述两省的“君子协议”,其实也是基于这种机制的创新,“你来我往”之间强化了双方生态修复的积极性,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样本。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不断激发制度活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当前很多地方迫切希望建立补偿机制,但上下游地区诉求不同、协调困难。这就需要因地制宜,科学测算生态服务增量,合理确定“补偿多少”,加快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让更多生态优势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优势。更多地方行动起来,更多力量参与进来,多元共治、多方共赢才能成为常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拓宽思路,创新机制,携手共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一定能让锦绣河山造福人民,让美丽中国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