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起施行,其中一项规定引起人们热议,那就是“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调羹等餐具”,违者“由市场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有人认为,人人少用一次性餐具,能大幅减少垃圾;也有人认为,此举可操作性有待商榷,减量效果有限。
一次性餐具满足了人们在外就餐或点外卖时更高卫生水平的需求,还促进了一些地方竹木、塑料加工业的发展。但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一次性餐具的负面作用日益显现。各地减少竹木采伐加工,更加注重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生态型产业,一次性餐具生产导致损耗森林资源的问题日益突出,也面临可利用资源日益减少的局面;一次性餐具使用后产生大量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上海限制一次性餐具使用,是根据新情况采取的应变措施,对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但数十年的习惯改起来的确不易,引起争论在所难免。
一些市民认为能大幅度减少垃圾,主要是看到了可挖潜力很大。现实中一次性餐具使用存在大量浪费,比如,有的人在家中点外卖,可用自家餐具,外卖配送的一次性餐具多被扔掉;有的人在单位经常点外卖,如果自备筷子、调羹,就不需要一次性餐具……这些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如果做的人多了,必能大幅度减少资源损耗。
一些网友断定减量效果有限,主要原因是对改变人们的惯性思维缺乏信心。的确,很多人在外就餐或点外卖时已养成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习惯,改变这种习惯会带来不便。但是,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百姓福祉和永续发展大事,每个人履行应尽的公民义务,自己麻烦点却能为保护生态环境作贡献,是值得的。只要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持续增强公民保护环境意识,从不用、少用一次性餐具等具体的事情做起,建设美丽家园前景可期。
餐饮企业作为一次性餐具的提供者,能否自觉执行新规,对新规实施成效具有重大影响。从新规生效日起,餐饮店应当在店内推广使用消毒干净、可重复利用的餐具,除非就餐者主动索要,否则不予提供一次性餐具。出售外卖时,对不索要一次性餐具的客户予以奖励,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不配一次性餐具的新习惯。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可以预料,推行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举措将遇到很多难题,但持之以恒去做,必能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