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这一波疫情蔓延放缓,但动态清零政策还是要坚持到底。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常态的核酸检测,随着时间的变长,许多地方的核酸检测花费很高,谁会为此买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5月9日召开会议强调,要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而在本周一(23日)的发布会上,中国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再次强调,要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方便群众就近就便进行核酸采样。
在2021年底时候,中国共有17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千万水平。在浙江、广东、上海、江西等多省市已经开始按照15分钟“采样圈”的标准增设核酸采样点。在不少城市,进出公共场所或搭乘公交都须提供48小时或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杭州在社区、公共场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布局了1万个便民采样点;江苏无锡投入运行2600余个便民核酸采样小屋,向市民免费开放;上海、北京的核酸采样点均已超过9000个……
在江西省、安徽合肥、辽宁大连、湖北武汉等地,居民如无故不按规定频次进行核酸检测,健康码将被赋“灰码”或使用受限。
根据已布设1万个采样点的杭州测算,仅考虑城市人口,中国至少将新增75万个检测点,需要的核酸采样和检测员在百万人以上。多家核酸检测机构纷纷招兵买马,加速拓展业务。
若中国所有二线以上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每年成本约为1.72万亿元,占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5%;若每两天对70%人口进行核酸检测,成本相当于中国GDP的1.8%,而202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也仅为7.1%。
对于核酸检测费用谁出的事情,医保局昨天称,按照《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施意见》,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由各地自己承担。目前各地均由财政部门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提供资金支持。
多地的医保部门近日陆续收到了国家医保局抄送的一份函件,明确提出用医保基金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不符合现行医保政策规定,要求相关地区立即整改。迫于压力,今日各地也根据政策调整,一些地区已经把大规模核酸设置为常规人群核酸检测,以此得以使用医保资金,地方只能靠着换核酸名头来钻空子使用医保支付。
对于为何不能动用医保基金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费用的问题,专业说医保基金主要功能还是支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即便有一些结余,也应当首先考虑提高报销比例,让更多的药品和服务项目进到目录里来,增加参保患者的获得感,不应当过度消耗。
总之,地方政府想继续进行常态化的大规模核酸检测,就需要承担高昂的费用。这些费用包括设立采样场所、购买设备、聘请高薪测试人员等。
网上有人问:“各个地方的钱又从哪里来呢?”今天卦哥家接受核酸检测时发现,真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早就调整策略了,很多地方政府在常态化核酸检测时,要求市民不选大规模核酸筛查,而是选择常规采样,并且在下一级选项中选择愿检尽检(自费),结果还是照样由医保支付费用。地方钻国家的漏洞,骗取医保资金支付,最终医保的钱拿去采购防疫材料。
照这样的话,多地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对核酸检测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疫情开始以来,这些企业赚了不少钱。10天就能净赚1个亿,一个季度净利润超过全年……暴富,对于核酸检测公司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可是这些企业暴利时间已经过,现在压力很大,最近北京已经立案多起。
因为越来越多企业进入这个领域,竞争更加的激烈,都想公关成功各地卫健委进入当地采购市场。一些核酸检测龙头企业2021年的业绩比起2020年已经稍显疲态。
还有一个因素,随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走出疫情,特别欧美发达国家都已经没有疫情。然后海外对检测设备和试剂盒的需求大幅下降,这些企业的出口利润也有所下降。
虽然国内市场的需求增加了,但政府的持续降价也影响了企业的毛利润。两年前,核酸检测的初始价格是每人200元。当时,为了快速拿到核酸检测报告,一些机构还将向用户收取紧急费用,从100元到数千元都有。
此后,随着更多合格企业获得核酸检测资质,制药企业产能进一步提高,以官方层面为主导,多次发布全国价格调整通知,核酸检测费用下降,其中单次价格从180元、80元、60元、28元,直至下降目前的18元。
从2020年财报来看,华大基因、之江生物、圣湘生物等公司,净利润增长从六七倍到六七十倍不等。而最新披露的2021年财报,华大基因净利润同比下降30.08%,之江生物净利润同比下降18.61%,圣湘生物净利润同比下降14.3%。
根据目前政策看,核酸检测价格还会下降,对应A股这些上市公司股价本周也持续大跌,因为业绩发展期已经过,卦哥家预计该领域会开始走向下跌。
虽然核酸检测价格在企业眼中已经无法下降,但毕竟使用量大,政府需要支付的费用仍然不是一个小数目。大规模的免费核酸检测,需要尽快寻找到新的的财政资金来支持。
地方政府不仅要坚持抗疫,还要稳定经济,还要兼顾民生目前,中国的整体经济表现也面临压力。高层在差不多10万人参加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形容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前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呼吁确保第二季经济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这是高层迄今公开表示经济可能失速的最明确警告。
根据这两天地方的核酸新套路来看,过去的N次的所谓大规模核酸应该使用的都是医保资金,我们不计算小城市,就计算一线城市和所有省会,按5亿人来算,一轮就是庞大的数字,多少轮卦哥家不知道,但钱已经超出我想象。
现在常规检测后,居民选择自费愿检自检,最终还是医保支付,这笔钱就算在了居民自己的医保账户支出,这如果一年做核酸下来,这是多庞大一笔数字?医保资金会不会很快用完?为
那大家都看到了常态核酸检测费用这么高,为什么地方要坚持?一种解释认为,不这样做的经济成本更高。
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封城两月,对当月中国GDP影响约为八个百分点。以2021年GDP推算,如果十分之一的中国城市封城两月,经济损失接近12000亿元,一年就是14.4万亿元。
假如前30大城市和一些财政条件允许的二线城市采取正常的全民核酸,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缓解和限制疫情或大规模封控措施对制造业和整体经济的干扰和影响。大规模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成本可能低于定点式、高强度的封控措施带来的经济损失。
然而,社会成本很难计算。除正常核酸检测所需资金外,劳动人口应经常做核酸,企业也应配合,这容易降低生产力;不能适应或不愿合作的外国企业会选择退出中国市场,外国新投资也可能减少,这些方面都应该计入最终账单的。
常态化核酸检测与动态清除的抗疫原则有关,只要抗疫原则保持不变,各省市的大规模核酸检测将继续。事实上,自疫情爆发以来,核酸检测已经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日常,不是在做核酸就是在去做核酸的路上。至于资金问题,无论是北京、地方、企业还是个人负责,从长远来看,这仍然是一种损失。常态化核酸的可持续性和对经济的影响,接下来会受到市场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