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陆续发布高考成绩,高考状元的传奇故事又成为舆论焦点。6月24日晚,一个朋友圈截图在各个群里被快速转发,是以730分创下广西高考高分纪录的南宁考生杨晨煜的邻居发的,这条朋友圈将杨晨煜的考试成绩一一罗列,又说他家三代全是清北复交毕业的学霸,还表达了自己作为杨同学的邻居及校友的自豪之情。结果昨天杨同学自己辟谣,说爸妈都是广西的院校毕业,被传说复旦毕业的奶奶没上过大学。
这是一则有点令人啼笑皆非却又意味深长的“反转”故事。杨同学的确厉害,数学、英语满分,语文和理综都只扣了10分,无疑是超级学霸,即使没有谣传的内容,也完全无损他本身的传奇。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要为他添油加醋,要帮他再增加一点传奇色彩,而大众对此也是喜闻乐见,乐于看到和传播这样夸张的故事。
每年高考放榜,状元都是聚光灯中的主角,大家总是会将一些传奇幻想和过度关注投射在高考状元身上,再以同校、同小区甚至同家乡来拉近距离感,似乎自己也能在这样的传奇故事里沾点光。状元就因为高考成绩,莫名承担了与他们无关的公众期望以及一些不必要的关注。然而,他们也只是普通人而已,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会和普通人一样踌躇、犯错,此前不乏高考状元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在大学中迷惘甚至失去自我的案例。这次高考湖北省理科第一名,四年前就参加过高考,以全省第八名的优异成绩考上北大,但在北大就读期间因为沉迷游戏导致学业不佳,被校方劝退,此番再战高考成为湖北理科第一名的“传奇”又被津津乐道。有人说,真正的学霸怎么考都还是学霸,但反过来想,他能考状元、在北大也拿过奖学金,却因为“经常逃课玩游戏”被劝退,只能说学习能力超群但学习态度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很成问题。当然,这里无意指责这位同学,只是他高考状元的身份让他受到了过度关注。毕竟,他已经是成年人,沉迷游戏是他自己的选择,也付出了4年的沉没成本。他能再当状元是能力的体现,但浪费掉的四年时光已经永远追不回来,往后的人生也还要继续为这个选择埋单。他的经历当然也很传奇,但如果说把他当成榜样,认为学霸再怎么也是学霸,就走远了。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过度炒作高考状元,依然拦不住大众的好奇和媒体的迎合。在这方面,广东算是做得比较好的,连年屏蔽高分学生成绩及名次,今年更是扩大到全省前50名,但依然有很多地区想方设法地将高考状元的信息进行传播。
当然,社会风气如此,并不是严禁炒作高考状元就能消除公众的状元情结。就像网络爽文一样,很多人将高考状元作为承载自己的幻想和对子女不切实际甚至并无必要的寄托。这其实是唯分数论的产物,分数崇拜、千娃一面说是不值得鼓励却在社会中大有市场。其实,一个人的成长,分数只是其中一个维度而已,考试高分的人也不一定能在生活中一切顺心,考试能力不强的孩子也许会有别的才能和发展,与其盲目要求孩子向状元学习,甚至不惜夸大状元的传奇性,不如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他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有健全价值观的人。
谁是高考状元、考了多少分,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词汇来说,“雨女无瓜”(与你无关)。放弃对状元情结的无谓执着吧,你的城市、你的母校、你的小区里有没有高考状元,都不能改变你的生活,没必要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