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棵柳树背后的 原来是这么大的影响-中国讯息网

七棵柳树背后的 原来是这么大的影响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5109 发布时间:2022-05-19 23:07:12

“西子湖边杨柳枝,千条万缕尽垂丝”。历来西湖就是有柳树,才是西湖在文人中的印象,卦哥自己对杭州的印象也是西湖。而印象中的西湖,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

认真反思、教训深刻、检验政治担当......

杭州的刘捷的最近关于西湖柳树问题的道歉上了微博热搜。道歉只因移栽七棵柳树,但道歉中的一系列用词显示,这并非芝麻绿豆小事。

为什么就这普通的七棵柳树,就得以令杭州市“一把手”郑重道歉?

连夜补栽 一把手道歉

不少杭州市民在五月初发现,西湖边北山街保俶路口以西到断桥的一段,湖边的柳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种下的月季。

许多网民质疑,原来的柳树与西湖风光相配,换成月季显得不伦不类。卦哥家发现有网民表示:“西湖边没有柳树,还是西湖吗?”还有网民说:“这些柳树都是从小看它长大的,请给出一个合理解释!”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本月11日回应称,管委会多次征求园林专家意见,专家认为北山街沿湖绿化行道树均为高大悬铃木,已没有柳树的生长空间,且保留的柳树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应尊重适地适树原则和树木生长特性,因此将该段七棵柳树迁移。但市民对景区的解释不认同,舆情进一步发酵。

针对市民质疑,西湖景区管委会13日又发通报称,杭州西湖北山街(断桥-保俶路段)沿湖七棵柳树已在12日晚补植完成。

杭州的刘捷16日在“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上,为柳树移栽事件表示歉意。他说,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破坏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伤害群众对杭州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教训十分深刻。

刘捷说,要深入学习贯彻高层对西湖保护、管理与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尊重民意,高标准推进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要认真反思,更加深刻认识到做好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是检验政治担当、政治能力的重要试金石;要本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更加坚定地扛起保护西湖的使命担当。

他还强调,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西湖自然景观,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西湖生态环境,坚持“最小干预”原则,高标准推进西湖环境品质提升;要坚持“民呼我为”,坚持科学民zhu决策,让群众充分参与到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中来。

柳树和西湖的千年关系

树不能言,却道尽了文化与历史。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卦哥家也很喜欢雨中的西湖,更江南。西湖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名气也远播国外。

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2013年5月,西湖文化景观的代表“西湖十景”入选第七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树在西湖景致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一,苏堤、白堤等处也都是垂柳依依,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

西湖的柳、望湖的楼……他们一起记录了时间叠加在空间上的信息,还一同和城市生活环境交织于一块,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文化基因库。这些文化遗迹不仅生动地描述了过去,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当下和未来。因此,卦哥家觉得必须小心维护和维修它们,必须小心谨慎认真对待。

关于柳树对西湖来说有什么意义,公众号“侠客岛”评论道,近千年前,苏东坡赴杭州任职,带着当地人筑起横贯湖面的2.8公里长堤,并于全堤沿线种植杨柳等植物,六桥烟柳自此成为西湖胜景。在杭州市民以及熟悉西湖历史文化的广大游人眼里,柳树不仅是西湖美景的直接体现,更承载着大家对特定文化意境的深层眷恋。

中纪委网站也发表评论指出,没有柳树的西湖,是不完整的西湖。文章写道,独特的文化正是西湖的灵魂。西湖的景致与文化很多都与柳树有关。“如果没有了柳树,哪里还会有苏堤的‘春色初摇’、白堤的‘绿杨阴里’,断桥惜别少了柳丝缱绻,早莺又将何处寻暖树?”

杭州老百姓对西湖柳树的感情,在30多年前的一个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卦哥家了解到,1988年8月8日,台风正面袭击杭州,西湖景区白堤的142棵柳树倒了123棵,倾斜18棵,只剩一棵“光头司令”。当地媒体发出“救救大树”的倡议后,数万杭州市民自发参与救援,仅仅四天后,柳树又重新“站”了起来。

在这回“移柳事件”中杭州市民的反对声浪,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易之写道:“无情草木,因为长久地存在,已经成了城市风貌、文化景观、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是承载乡愁与归属感的符号,它们种在土里,也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人们保护的不仅是植物本身,也是乡土之根,其实也包括一种审美的权利。

澎湃新闻也发表署名江城的评论文章指出,一个社会,总会形成有共识意义的审美标准。美感的共识,也是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思维习惯与审美倾向。对一些文化古迹的保养与修缮,一定得格外谨慎小心,要考虑到整体的社会观感、民众心态和历史认知,切不可草率、鲁莽。

广州有砍榕树的教训

柳树引起舆论后,杭州官员迅速补种道歉。除了舆论压力,恐怕也考虑到了广州砍榕事件的教训。

自2020年底以来,广州砍伐了3000多棵老榕树,被凤凰木取代。原来绿树成荫的公园里出现了大量的草坪。去年5月,砍树行动延伸到了观赏珠江夜景附近的著名景点,引起了很大争议。有广州当地的老干部直接向北京写了十几封信,砍伐榕树事件引起高层关注。

广东成立的问责调查组去年12月通报,认定伐树事件破坏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是典型的破坏性“建设”行为,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调查组对广州市不少负责人进行了追责,去年12月3日,广州“一把手”罕见地同天换人,由林克庆接替张硕辅出任书记,郭永航接替温国辉出任市长,也引发舆论猜测是否也与砍树事件有关。不过,一个市的“一把手”同时换人比较罕见,背后可能有别的复杂因素。

不管怎样,砍榕树问题影响了广州官场,让这个认为山高皇帝远的城市治理者们紧张了起来。

上周的内参文件也写道:“树不只有自然的生命,也是作为历史、文化、生命符号而存在的。也许,“西湖掘柳”和“广州伐榕”,将在日后被证明是不算太美丽的误会,但误会背后,我们却看到了城市治理的隐患,读懂了市民留住文化遗存、守住文化根脉的担忧。”

信息公开和个人主义

与广州榕树砍伐一样,杭州最初决定移除柳树,卦哥家觉得这也反映出当地官员缺乏认知水平,尤其是景观更新。

中纪委网站的评论指出,这次西湖沿湖柳树移栽的初衷是为了绿化改造,但是,迁移老病柳树,还应补种新的柳树,改种月季,则是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不符合“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还有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侠客岛”的文章也指出,在城市景观更新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所谓“最小干预”,是指在达成特定景观修复目标过程中,尽量采取最小必要措施,在最低生态成本下完成改造,延续原有生态脉络。

《工人日报》则评论,城市管理要在尊重普遍规律规则的基础上,对特殊情况给予特殊考量。文章以广州砍伐榕树为例说,在南方城市漫长炎热的夏季,遍布大街小巷的榕树,以其强大的遮阳避暑功能,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广州人。同样,柳树已成为西湖这一杭州城市名片、世界文化遗产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柳树也好、榕树也罢,如果只看到危害,一刀切地迁移或砍伐,显然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

以上都是官媒,在文章中指出了城市管理中,民生决策上的信息公开问题,缺乏市民事前知情权。卦哥家看了“侠客岛”的文章呼吁,文章说:重大决策要遵循“科学、民zhu、合法”三原则,决策者不仅要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进行合法决策,也要充分吸取各方意见,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决策。“一声招呼也不打,一味大干快上、拍脑门决策,只会激化矛盾、犯下众怒,不仅事情做不成,还丢了群众路线之本。”

红星新闻的评论发表了一个细节:在“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上,杭州市把参加恳谈会的八位专家、媒体与市民代表聘为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督导顾问。文章评论道,由此可见,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保持一种长线的压力,让完善决策程序成为一种行政逻辑上的自觉,才能尽可能让类似事件彻底绝迹。

社会治理需要社会自己发挥作用

西湖的柳,情意绵绵、依依不舍;广州的榕,盘根错节、傲首云天;武汉的樱,浅浅匀红、拨云睹日……简单的意象,是深刻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印记。它们有凡人的生活标志,也有古往今来诗人们的情感,还有中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气息。图片

砍树移树这些事情,卦哥家觉得说大不小,说小不小。也许像以前的广州一样,所有的官们都丢了一顶乌纱帽,或者像杭州一样,听取意见,及时补救,得到相对较好的结果。

我国的制度决定了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几乎拥有无限的权力,但这把剑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政府不得不承担相应的巨大责任。地方政府拍脑壳的决定激起了公众的愤怒,引起了公众舆论,并被更高层次的问责,相关官员道歉甚至下台,这类事件时有发生,杭州不会是最后一个。

为了避免政府和社会双重损失的结果,也许社会应该在任何事情开始时候就发挥更好的作用。这就是一些官方媒体说的,他们应该充分吸收各方的意见,确保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参与决定,而不是一把手一言堂,打造自己后花园一样随意决定。不然的话,这次树被移走还可以弄回来种上,但别的问题就不好说了。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七棵柳树背后的 原来是这么大的影响”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