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业“互撕”看点在消费者能否得利-中国讯息网

知名企业“互撕”看点在消费者能否得利

作者:宋鹏伟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6-25 08:32:46

    近日,伊利股份微信公众号发文,指责中粮集团蒙牛乳业破坏冬奥大局。此文一出,立刻在网上掀起了波澜。从格力举报奥克斯,到伊利向蒙牛猛烈“开火”,企业借助社交媒体“开战”,无非是看中了其中的公众力量。但由公众情绪所引导的舆论,真的能够伸张正义吗?

  始于“618”电商大促前夕的格力公开举报奥克斯,可谓揭开了知名企业公开“互撕”的序幕,除了新闻中提到的,还有格兰仕控诉天猫限流、饿了么指控美团窃取商业机密。 

  短短一周时间,好不热闹,且都是消费者熟悉的知名品牌。有人称,这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之下,眼看谋求增量太难,于是开始在存量市场发力。虽说不无道理,却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集中出现的“互撕”景象,细究起来还是有不少区别。 

  这四起事件中,有三起都发生在直接的竞争对手之间。无论是格力和美的,还是饿了么与美团、伊利与蒙牛,无不是各自市场的霸主,甚至是长期占据双雄地位的品牌,如果一方倒下,自己就是最大的直接获益者。而格兰仕与天猫之间则是厂商的关系,双方并非零和游戏的参与者,本应是“一荣俱荣”的合作伙伴,电商平台本无道理刻意通过限流的方式打击入驻企业,因为这同时也会影响到自身利益。尤其是在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不断参与竞争的当下,企业也完全不必因某一家“限流”就大为光火——强扭的瓜不甜。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嘛! 

  再从开撕的原因来看,杀伤力也不尽相同。伊利对蒙牛的指责,涉及冬奥会赞助的品牌授权,虽然扣了不小的帽子,但普通消费者其实并不是太关心;饿了么对美团的指控同样如此,即使被证实属于不正当竞争,不过是罚款了事,消费者不会感到利益受损;而最要命的,当属格力举报奥克斯。一方面,自诩“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的确是是国产空调领域的霸主,一直以质量过硬著称,它的实名举报对消费者具有相当影响力;另一方面,如此大张旗鼓、不依不饶,要说是没有实锤的诬告,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所以,质量问题一旦被监管部门坐实,任何品牌都会元气大伤,绝非品牌形象受损和巨额罚款可以比拟。至于格兰仕称天猫店大欺客,似乎一直在自说自话,有媒体测试并未发现问题,且有消息称,格兰仕今年没有报名参加“618”大促活动,所以才感觉受到冷遇。若果真如此,便是纯粹的商业逻辑——想要卖得好,无非取决于品牌质量和价格,在“618”这样的活动中,优惠力度往往决定了关注度的高低——如果在拼多多上卖得便宜,不是理当更受关注,卖得更好吗?要想比较,也应当是在同样价格、同平台同活动下来测试才更有说服力。 

  有一点毫无疑问,即同行举报从来都是市场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消费者和第三方监管,市场参与者有动机更有能力去监督竞争对手,从而避免个中猫腻发展成行业潜规则,进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以格力举报奥克斯事件为例,高标低配、虚假宣传等问题已经引起注意,无论最终结论如何,消费者都是最大赢家。 

  当然,这种商业系统内的无形压力,也不能“为撕而撕”,成了自我炒作和恶意攻击对手的公关手段,否则就是另一种对商业生态的破坏。一句话,必须有实锤,要经得起监管和时间的考验,如此才能让竞争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让遵守规则的企业不再吃亏,也让消费者看清是谁在越界,抑或是谁想要利用消费者不当得利。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知名企业“互撕”看点在消费者能否得利”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