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版后浪《不被大风吹倒》与“润学”网络用语-中国讯息网

莫言版后浪《不被大风吹倒》与“润学”网络用语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6258 发布时间:2022-05-06 00:11:39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知名作家莫言致信青年人,勉励他们不要被大风吹倒。

莫言的信以视频朗读的形式发布在中国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站),卦哥家也看完了全程,在这封题为《不被大风吹倒》的信中,莫言分享了童年时爷爷带着他与狂风对峙的经历。

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群的B站,每年5月4日会推出特别视频寄语年轻人。2020年的《后浪》曾引发争议,该视频展示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精彩生活,推出后却广受批评,当时有不少网民指出,视频中的年轻人家境优渥、乐于享受,而现实中的多数青年面临着事业、学业、生存的压力。“后浪”一词后来甚至演变为普通网民嘲讽富二代群体的词汇。 

莫言写道,“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的只剩下一棵,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这个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胜利了。”他在视频里就是表达他如何在逆境中仍然心怀希望,奋勇向前。

这段6分钟的视频在年轻用户多的B站平台上播出。近年来,百度00后搜索热点榜前列的B站,都在五一期间推出一段青年节视频,从之前的后浪到今年的莫言后浪都是主打鼓励年轻人的内容。

当年播放的年轻人自由生活状态的《后浪》火爆后,立即获官媒《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转发,带来了大量的话题热度,其两极化的评价也让网民印象深刻。

今年的《不被大风吹倒》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因此,卦哥家也发现一些网民将其描述为莫言版的后浪,但不同的是,莫言版的内容不再是广阔的天空,而是教青年如何处理困难。

莫言在开始就说了,“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遇到困难,甚至是艰难时刻”,还引用《荀子·修身》的古话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他希望年轻人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还说“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莫言在视频里的言论获得了大多网民的点赞,表示深受鼓舞,但也有大V在微博上吐槽说,在“不被大风吹倒”前,首先得有力气站起来。

事实上,莫言整封信的基调勾勒出了一个需要克服困难的时代背景:疫情持续了两年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换句话说,莫言的青年节信息似乎令人舞人心,但实际上也在为当今的年轻人抱怨。尽管如此,莫言仍然希望年轻人能逆风而行,至少在风中生存,而不是被风吹倒。

可是在面对生存的现实,一些年轻网民流露出的则是“倒就倒吧”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躺平”。他们留言说“遇到龙卷风还是找地方躲躲为好”,“如果有地方躲,为什么要选择hard模式”?

中文互联网上著名网红胡锡进青年节当天在微博上发文,一改平日强硬作风,动之以情的打鸡血道:迷茫可以,但一定要保持年轻人的锐气,不辜负自己的年轻。“闯与不闯,努力与不努力,脚下的路一定是不一样的。”“觉得他们(年轻人)挺不容易的”,一些年轻人的迷茫、焦虑都可以理解,但“每一代人都是从年轻时的迷茫、焦虑中走过来的。”

他还表示,这一代年轻人虽然社会的环境基础好了,但他们承受的小环境竞争压力和强迫力其实都升高了。互联网把所谓“成功”的中产模板摆在了那里,而它对很多人又是望尘莫及的。也指出国家就要指望眼下的这代年轻人,号召大家帮助、鼓励、体恤每一个年轻人,因为“他们有力量,心气高,国家才有未来”。

在近期的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这是年度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遇到大学四年疫情占三年,大部分地区大学4年来频繁封校,全日制变成在线学习制,没有充分体验大学生活的学生,一出校门就成了历史上最多的毕业生。等待他们的是残酷的就业压力,堪称最难的毕业季,最苦的应届毕业生。

在供应大幅增加的同时,房地产、互联网、教育培训等传统招聘的三大行业明显收缩,受到三条红线、反垄断监管、双减政策的影响严重。

根据卦哥家财经统计,从今年年初开始,包括字节跳动、京东、B站、阿里、腾讯在内的各大互联网企业都出现了花式裁员,人力需求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反复的疫情也导致许多企业减少开支,清零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使许多行业市场大幅萎缩。

去年11月中旬,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并启动实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国务院上月27日的常务会议再一次强调,要做好就业服务和兜底保障,包括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签约系统;对延迟离校的毕业生,延长报到入职、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等。

人社部同日召开2022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表示将“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可是,就业困难的另一端是招聘困难,反映了年轻人的就业观和人力市场结构的错位。

统计局去年4月针对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一比例创近年新高。在人社部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最缺工”榜单中,有43%是制造业企业。根据央广网引述一项调查显示,83%的制造企业表示有不同程度的蓝领用工荒。

小编也是年轻人,目前在我们这代年轻人中已经流行了躺平主义,传统价值观在中国仍然非常重要,即有能力拥有一所房子和生养小孩。但对于90、00后来说,就业的压力和高攀的房价以及年迈父母的养老负担,让他们怀疑可能永远没有能力达到目标。

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疫情,大部分人已经感到麻木和疲惫。年轻人真的很想拿本书躺平,或者坐下来看看电视,而不是一直努力工作。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适度的躺平也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思考空间。超过55%的Z世代对精神需求突出体现在提升自我、兴趣和自我价值;超过70%的Z世代一成年就认识到要充分学习、成长才能更好了解世界。

这方面也体现在年轻人在找工作思路上的变化。DT财经的一项调研显示,当被问到新职业有什么吸引力,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符合兴趣爱好”(78%)、“自由不受限制”(40%)和“价值认同”(25%)。

调查还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不希望占据人生三分之一黄金时光的工作只是机械地打工换钱,他们希望努力探索通过工作拓宽自己的可能性,在工作里实现热爱。

在莫言版后浪出来前,“润学”刚在中文互联网大火,前几日卦哥家公众号也发表了一篇文章。

“你润了吗?”“润去哪里了?”“那边好润吗,也介绍我去好不好?”不熟悉互联网的人听了这些黑话,肯定会不明白什么意思。互联网上的新词新梗层出不穷,上海疫情后在社会流行的概念是润。

就像躺平学、摸鱼学一样,润学也在网络上爆火。在知乎、豆瓣、百度等平台上,润学研究室、润学团队、润学指南非常多。三月四月A股大跌后,年轻投资者的润学投资组织也广泛出现。里面有已经“润”出去的前辈给后人指点方向,也有正在“润”过程中的人们分享信息、交流感想。

各种润雪群里的多数人觉得国内“内卷”太严重、生活压力太大。很多网友反映,自己所在行业竞争激烈,加班过劳是家常便饭;大城市房价高不可攀,结不起婚、养不起娃;回到小城市或农村,知识技能又无用武之地;A股跌跌不休,美股涨A股也跌,韭菜被各路人马不断收割。与其进退两难,还不如想办法“润”到国外去。

已在海外的网友时常晒出自己的生活,比如欧洲公司准时下班、持有纳斯达克股票和基金不断上涨、澳大利亚白领靠工资买别墅等,更坚定了移民的决心。

这些人离开不是因为现状,而是因为生活质量更高,生活更平衡,财富积累更公平,孩子教育更好。有人开玩笑说,出去和外国人抢饭碗,减轻国内竞争压力,变相为中国做出贡献。

还有一种人参与润学是因为担心现在的言论环境,卦哥家总结了下基本上三点,一些网民说社会的氛围让他们感到恐惧,互联网上充满了喊打喊杀的声音,动辄就对某某人批判,采取暴力用舆论代替法律。他们想出去是因为自己许多观点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他们又无法改变,也不愿意服从和参与批判,所以他们不得“乘桴浮于海”。

人的迁移是现代社会的正常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来来去去都是自己的选择,隔岸看花并不是说没有美化想象。润学的流行表明,合唱中仍有不同的声音,国家的方向也不等于个人的选择。

虽然躺平可能不能满足国家目标和社会期望,但如果年轻人的躺平意味着他们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更多维度的思考,这与五四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不是一件坏事。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莫言版后浪《不被大风吹倒》与“润学”网络用语”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