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善于表达会写文章-中国讯息网

大学生要善于表达会写文章

作者:缪迅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6-24 19:12:50

“从今年入学的博士生开始,必须发一篇中文文章或论文才能毕业,哪怕在媒体或杂志上发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闻报道都可以,但你不能没有。即使发再多很好的英文论文,也不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推出上述这样一条新规不是一时冲动要为难学生,而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实在太差,有些学生可能英文比较好,但中文文章累赘,错别字太多,有的连写个借条都面露难色。

事实确实如此。如今在高校,不少研究生、本科生在毕业论文中连“的、地、得”这3个结构助词用的都不是地方,还满不在乎;甚至连用母语写一段两百多字的通顺短文也成了难事。母语学不好,外语能学好吗?而让人未免要发出一声叹息的是,分不清“的地得”的还不仅仅是那些尚在校虚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甚至连不少青年教师或者管理人员,有时也不一定能将“的地得”用得都是地方。至于口头表达能力,能够用几分钟时间流利地表达想法、阐明观点的,对他们来说,几乎也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

如果问一个本科生或研究生如今最重要或最需要花时间学好的是什么,恐怕不少学生的回答还是外语。现在的大学生用在学外语上的时间与精力远远多于阅读中国文化典籍或提升母语素养。但投入的时间精力与效果是否成正比呢?

笔者记得,早在十几年前,著名语言学家、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德春教授就曾经说过,“母语不通,外语同样也学不好”,至少,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王德春举了个例子:英文“MilkyWay”翻译为汉语是“银河”而非“牛奶路”。这个翻译如今看来顺理成章毋需多虑,但在80多年前,鲁迅先生和赵景深先生却为之打了一场“笔墨官司”,鲁迅先生甚至还为此写了一首打油诗。试问,如今我们正在苦苦攻读外语的大学生对‘银河’一词所蕴涵着的‘牛郎织女’这样凄美感人的故事,对‘银河’所衍生出的‘鹊桥相会’等诸多传说,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古诗词中围绕‘银河’描写的浪漫情愫还知道多少?比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对女子美貌的最高级形容词。当代大学生可能偶尔也会用一下来点赞美女。然而,能有多少人说得清楚其中的典故出处,或知晓这个典故是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这古代“四大美女”的?

在当下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母语意识必须增强而绝不能削弱。在当下与今后一个时期,包括文科类院校在内的各高等院校,在中文学科建设和汉语教育教学中,都应该对此有敏锐和清醒的意识,并要把这样的意识传达给大学生,激发他们努力学好母语。

中国语言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凝结着东方式的智慧。如何让大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知识,更加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认为,汉语言和汉语所负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中国当代文化,理所当然地应该承载起这一历史重任。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有你无我、水火不容的关系。且不去说苏步青、钱锺书、杨振宁、吴健雄、杨宪益等学贯中西的大家了,即使是当下,也有不少学业优秀、发展全面的大学生,他们的外语水平和母语素养都相当扎实和深厚,并不存在“一头高一头低”的结构性失衡。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两者之间,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可以说,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完全可以相互之间实现“正迁移”。

当下,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正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不少高校的汉语教育、写作训练却未能获得相应的提升和重视。这显得颇为尴尬。有感于此,笔者建议,可否在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和《写作》以及《演讲与口才》这些课程,并作为公共必修课或公选课面向各院系各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是目前很多大学生的一大“短板”、一个“软肋”,所以,如今是到了推出各项有效管用的举措,鼓励甚至倒逼大学生们下点苦功夫、下点真功夫,假以时日,学会写文章,至少要写出文句通顺。去年,清华大学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了“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该课程计划到2020年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清华大学的这一举措值得各高校借鉴。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大学生要善于表达会写文章”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