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前政务司长李家超昨天向选举主任提交786份选委提名表,正式报名参选行政长官。李家超胜券在握,过去数天他与选委、政党及社团会晤交流,除了争取支持,更大程度是听取意见准备政纲,不同界别人士各有主张,尽快通关、觅地建屋、改革医疗、重建香港品牌、支援再工业化等不一而足,竞选政纲无法一一兼顾,就要取舍,特首参选人需要明察秋毫,认清哪些是小我诉求,哪些是大我利益。施政“以结果为目标”,涉及管治文化和做事方式的改革,如何冲破制约香港民生改善的各种利益藩篱,则要看管治者的决心与勇气。作为特区领导人,必须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先,敢于向既得利益说不,不能事事讲利益平衡、但求面面俱圆。
过半数选委提名角逐 期待李家超政纲出炉
回看历届特首选举,自2007年曾荫权取得八成选委提名以来,再无候选人是挟过半数选委提名而当选。上次选举,林郑月娥所得的提名票,约为总票数的48%,相比之下,今回李家超宣布角逐特首不过数天,已火速取得过半数选委提名,超过了当选门槛。
根据选委会资料,决定提名李家超的选委,包括现届立法会各大政党主席、四大发展商以及工商界领袖。递交提名表格的限期今天下午结束,外界普遍相信,不会再有其他人成功“入闸”参选,5月8日特首选举投票,唯一悬念也许只是李家超取得多少支持票。 “一人选举”缺乏竞争,无疑有不足之处,不过香港经历了反修例风暴,加上疫情肆虐的特殊性,作为选举制度修改后首次行政长官选举,多方面都难与近届选举直接比较。
上届特首选举,林郑宣布参选后,先见选委及各界人士听取意见,才发表政纲。这一次李家超的步调大致相似,背景却大有分别。当年林郑由宣布参选到当选,有超过两个月时间,可以按部就班,先咨询,定政纲,再争取选委提名和支持。反观李家超是提名期开始后才表达参选意向,时间紧迫得多,已公布的“管治三方针”,谈的是施政理念,未涉具体政策。李家超胜券在握,过去数天马不停蹄与选委、政党及团体代表会晤,性质似以聆听意见准备政纲为主,并不是以具体政纲争取提名,外界暂时只能从一些公开发言,了解李家超一些具体政策主张,例如《基本法》23条立法将是其中一项优先工作,他的立场与现届政府一致;除了国家安全,还要做好金融体系风险管理,准备应对不同方面攻击,等等。
香港是多元社会,不同利益持份者各有主张,对于何谓社会整体利益,看法往往南辕北辙。李家超与不同界别选委会晤,各方都把握机会力陈己见。有人表示疫情打击中小企,建议重建香港品牌吸引游客;有人促请以第五波疫情为鉴,加强基层医疗及院舍支援;有人关注如何吸引挽留外国、香港及大陆人才;有人提倡为改划新界农地用途拆墙松绑;有人希望尽快重启与大陆通关进程,重振香港零售板块,也有大企业代表称,不论能否与大陆通关,为了方便做生意,香港对国际开放非常重要;有政党则重申反对取消强积金对冲机制,提升竞争力不能事事讲福利,云云。
多元社会各有所求 择善固执大我为先
特首换人,权力重组,牵动不同利益,身为特首参选人,需要做到不为身边支持声音或美言所惑,聆听意见广纳善言之余,必须仔细分辨哪些是为了社会大我,哪些是假公济私的小我诉求。香港百病丛生,社会层次矛盾日积月累,政府作为不足,拘泥僵化程序,做事不够彻底,无疑是一大原因,然而既得利益掣肘,显然亦是改善民生重大阻力。
《香港国安法》实施以及选举制度修改后,香港政治生态大变,以往议会拉布妨碍施政的问题不复存在;李家超提出施政以结果为目标,针对了官僚异化程序先于一切的管治作风,可是就算官员做事方式有所革新,特区政府依然要面对既得利益窒碍变革的情况,若要兴利除弊,有效破解房屋、就业、医疗、贫富悬殊等问题,就要敢于择善固执,冲破各种利益藩篱和制约。
多元社会各有所求,管治者不可能一一满足,面面俱圆做滥好人,施政难有作为,充其量只能小修小补,无法让市民有真正获得感。施政为民,贴基层、接地气非常重要,倘若界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管治者当然应该积极推动,玉成见事,万一两者存在矛盾,管治者就要取舍,并以是否符合大多数人利益作为判断依归。这一次特首选举,很可能只有李家超一人“入闸”,选举工程以高票当选为目标,可以理解,然而特首参选人既要面向选委,也要面向公众,期望李家超能够切实拿出一份有担当、敢硬碰、有作为的政纲,莫为高票当选对既得利益“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