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卫生间提供免费厕纸,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时常发生有人贪图便宜把厕纸偷拿回家的情况。近日,记者探访多处公共场所卫生间发现,多数公共场所坚持提供免费厕纸,并不断升级取纸设备,比如北京西站等探索微信扫码取纸,北京医院等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寻求既便民又防止浪费的方法。
公共场所卫生间提供免费厕纸,这是全国通行做法,为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体现了公共场所的“如厕关怀”。但是也看到,公共卫生间厕纸浪费现象严重。据报道,成都人民公园遇到7天消耗1500卷厕纸的“纪录”;上海静安区在一公厕试点免费提供手纸,半年多试点下来,如厕者每次如厕使用的卷筒纸长度平均为1.6米。一年的资金需求在70万元-80万元之间; 2012年,合肥市位于芜湖路与金寨路交口的稻香楼公厕,尝试提供免费手纸,但两小时就要一大卷,两个月试行后,这项便民措施被迫终止。
小小的免费厕所手纸的尴尬,多少有些令人失望,公厕的厕纸被浪费或者顺手牵羊是经常的事,商场的公厕,街边的公厕也避免不了,并不是现在的人多缺那点纸,而是现在的人还存在的那种贪小便宜的心里,“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人们经常遇到游客如厕后扯下一大截卫生纸带走,或者拿来擦鞋擦脚,随意浪费的现象,都有“一种反正是公家的,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从众心理,这类普遍心态是造成厕纸尴尬的主要原因。如果大家都抱有这种“浪费点没啥”的观念,简单的一卷厕纸,生活中谁也不曾去关注,然而,细一着眼,浪费往往在不经意间。那么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最终产生“公共草地悲剧”。这背后需要一定公共财政支出,也就意味着纳税人要为此埋单。公共资源的浪费,最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
专家提出,少数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侵占公共资源,导致其他大部分人受到影响,有必要用技术手段培养人们的良好习惯。防止免费厕纸被浪费,被顺手牵羊,需要有制度和技术来抑制人们道德中“恶”的东西,但是技术手段升级防浪费,也要考虑到给方便。诸如,扫码取纸,繁琐的操作导致使用率低,甚至对于没有手机或者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和孩子来说根本无法使用,所谓免费提供厕纸,其实形同虚设。所以升级技术手段防止公共场所厕纸浪费,要照顾到特殊群体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方便,不能一刀切。否则,技术手段,缺乏人性化,就会伤害了一部分群体利益。
笔者以为,“免费厕纸尴尬”是文明的阵痛。消除“免费厕纸尴尬”,需要用文明的净化器有效化解。城市的文明体现于细节,而公民的一举一动皆是国家的名片。遏制公共厕所的厕纸流失,一方面还需要唤起人们的功德之心。对此我们还需慎独、慎微,从娃娃抓起,培养公民公共意识,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外,同时应通过张贴“节约用纸”警示语,提醒少数浪费现象等“文明唤醒”服务,志愿者劝导等途径,让更多人意识到文明是条“底线”,从而不断弥补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断层”。一方面公共服务的技术升级,诸如采取相应技术管理手段,比如说,把卷筒纸变成抽取式手纸,或者由公厕管理员负责限量派送,有的采用高端的节纸器等,这样应能减少浪费程度。
如果说“免费厕纸”也是一张城市的“文明试纸”的话,它可能测试出了一些人的文明素质。卫生纸浪费问题,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是件小事,可正是这样的小事白白浪费了资源,也给个人的文明素质打了折扣。小事反映的其实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大事。有人说,免费厕纸尴尬是国民素质低,在国外,这种现象很少。即便在国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既需要时间的积淀,也需要方式的转变,更需要保持耐心下的环境营造。免费厕纸尴尬也是文明代价,这种代价需要用公共善意来承担,也需要用公共耐心来化解。只有当公共管理更加文明,更具有文明的素养,那么才会获得积极的社会回馈的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