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名热”风潮 改洋名别成了出洋相-中国讯息网

“洋名热”风潮 改洋名别成了出洋相

作者:于泽远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6-24 08:44:37

中国一些地区近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引发舆论关注。有媒体称,海南的夏威夷海滩、维也纳酒店因崇洋媚外需要整改,浙江温州的“中瑞·曼哈顿”小区已改称“中瑞·曼哈屯”,“欧洲城”改为“矮凳桥小区”。

多年来,中国许多城市楼盘小区、酒店、商场的开发商,通过起洋名或“高大上”的名字来提升档次、招揽人气的做法十分流行。有人这样描述洋名泛滥的现象:早上在“普罗旺世”小区楼下吃油条,然后到“曼哈顿广场”购物,下午去朋友家“巴洛克风情”小区搓麻将,晚上去“威尼斯水城”撸串;心情好的话再去“皇家KTV”唱歌,一天之内不仅周游世界,甚至还能穿越时空。

地名乱象早就引起官方警惕。1996年,中国民政部就出台《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细则明确规定,地名的命名需遵循“反映当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使用规范的汉字或少数民族文字”“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等原则。

但这一地名管理细则显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20多年来,中国各地新建楼盘、商场起洋名、怪名的现象有增无减。去年底,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指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要求各地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

根据《通知》附件公布的列入清理整治范围的不规范地名认定原则和标准,所谓“大”是指刻意夸大,即“专名或通名的意义远远超出地理实体实际地域、地位、规模、功能等特征的地名”;“洋”是指崇洋媚外,即“包含外国人名的地名”、“包含外国地名的地名”以及“用外语词命名的地名”,怪是指怪异难懂,即“用字不规范的地名”、“含义怪诞离奇的地名”、“含义低级庸俗的地名”以及“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地名”;“重”则是指重名同音。

近期,陕西、河南、广东、海南、福建等地按照六部委要求向不规范地名开刀,但一些地方的做法并没有获得舆论支持,反而招来反感。

根据海南省民政厅发布关于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有84个地名因存在“大、洋、怪、重”等不规范情况进入公示之列。其中“维也纳酒店”旗下的海南15家酒店、居民区“夏威夷海岸”等不规范地名类型为“崇洋媚外”,认定原则是“使用外国地名的地名”;“钓鱼台别墅”“太平洋别墅”等“刻意夸大”;“帝王花园小区”等带有浓重封建色彩……

福建漳州民政局则在“大、洋、怪、重”清理整治清单公示中,将平和县的“东风大桥”、“琯溪大桥”列为“刻意夸大”,要求去掉“大”字,改为“东风桥”、“琯溪桥”。

舆论并不反对整治以洋为美、刻意夸大、怪异难懂和重名同音的地名,但洋名是不是就等于“崇洋媚外”,尤其是那些已经沿用了多年的小区、酒店和商场的名字,一刀切式的整改将给居民和商家带来多少不便和损失,会不会引起民意反弹和法律纠纷,却是官方必须谨慎看待和妥善处理的问题。

比如,海南省84个需要整治的不规范地名有近半数属于存在10年以上的建筑,有的甚至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很多居民对此习以为常,并不认为名字沾了洋气就是崇洋媚外。某洋名酒店企业也发表声明称,自己的品牌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为合法经营使用品牌名,对海南省民政厅要求其改名持有异议。

“大、洋、怪、重”的地名虽然有治理的必要,但也必须看到,有些地名尤其是小区的地名已经与当地居民生活融为一体,贸然改名必然会给搭车、导航、快递等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居民甚至还得去改身份证、房产证的信息,徒增民众反感。

另外,在中国高层一再宣示将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应对国际压力的大环境中,为了某种“政治正确”给存在多年的洋名乱扣“崇洋媚外”的帽子,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制造新的官民矛盾和社会紧张,可谓费力不讨好。

整体上看,“洋名热”是上世纪90年代后在中国兴起的一股风潮,无论对错或喜欢与否,大多已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官方整治不规范地名没有错,但整治重点应该放在今后,而不是追溯以往。否则,改洋名弄不好成了出洋相。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洋名热”风潮 改洋名别成了出洋相”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