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稿:港青护法反修例-中国讯息网

香港特稿:港青护法反修例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6-23 23:08:03

         本月中旬,香港两度发生上街抗议修订《逃犯条例》的「反修例」「反送中」大游行,游行人数先后创下2003年反《国安法》立法游行和香港开埠以来的纪录。港府目前已无限期暂缓修例,特首也向市民公开道歉,但风波似乎仍未完全告一段落,部分港青仍继续抗争。香港社会高度撕裂的事实,暴露了在港施行将满22年的‘一国两制’依然面对严峻挑战。

        谁也想不到,港府因近期一起港人在台湾杀人案件提出修订《逃犯条例》的“初心”,最终竟引发港人两度上街抗议的大游行。

        香港到底怎么了?

        日前香港电台烽烟(Phone-in)节目“千禧年代”一名女性听众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她说:“我是一个普通市民,我没有出去游行。这件事对香港有伤害,我希望可尽快解决,希望恢复正常的生活。“我觉得,这次《逃犯条例》是牵引也好,借口也好,香港有一些心声表态就是:甚至不认同一国两制。“示威者说什么都好,其实都是借口。特别是年轻人,90后……我们都不明白,这些在(香港)回归后才出生,或回归确定之后才出世(的一代),竟是更恐惧的人!这是什么问题呢?”

         这次反修例大游行,90后港青是主力,也是最早提出反修例的一批香港人。面对香港人“越年轻越恐”的情况,上述女性听众认为,若这次最终要撤换一批港官,希望会换上一些政治智慧比较高的人。

         担心前途 港青排陆

         中国国势近年越来越强,香港经济却因为政策、形势发展而渐渐被边缘化,促使港青为前途忧心忡忡;同时,大陆富人买港楼,香港楼价只升不跌的现实令港青担心“上车”(首次置业)无望;还有生活中经常发生的陆港矛盾,久而久之形成港青对普通话的不舒服与反感。即使大陆加大力度推行粤港澳大湾区计划,许多港青都不领取回乡证,宁愿选择到日韩或台湾旅游、读书、工作,也不想越过罗湖桥去见证所谓的中国崛起过程。

      《逃犯条例三部曲》渲染力强大  林郑错估形势

        港府今年2月借一起港人在台湾杀人案静悄悄推出《逃犯条例》修订,给人的感觉只是律政司和保安局的事,其余政府官员包括整个建制派,都没有被要求配合宣导,大家都以为这只是小事一宗,没想到对手泛民主派早已准备好庞大资源展开宣传战。   

        直到泛民成员西装笔挺亮相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见面时,港府和建制派才如梦初醒,但特首林郑月娥错估形势,以为只要获得北京全力支持,加上立法会建制派的足够票数通过即可修订《逃犯条例》,结果是点燃港怨,港人两度上街“反送中”。

         社会高度撕裂 特首难为

        北京有强国梦,但这条路不易走,要港青跟着走不仅更难,反而成为强国梦的反对派,在香港兴风作浪。同时,港府越来越弱,无论谁当特首,都难以做到“双效忠”,当被认定只效忠北京时,就不会受港人拥戴。

         现今香港已处于社会高度撕裂的境况,现行政制该如何运行,成了难解的问号。

       反修例 怕什么?

       港府的《逃犯条例》修订草案,全名《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法例(修订)条例草案》,目的是处理近期发生在台湾的谋杀案,同时堵塞香港整体刑事事宜协作制度的漏洞。主要内容是移交、引渡严重刑事犯,而且须双方政府同意。

       按修例最后版本,港府会处理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移交要求,建议涉及罪行共37项,但不涉及任何政治犯,而且必须可判处最高刑期七年或以上。

       港人最担心“以言入罪”,但香港目前未就《基本法》第23条(国安法)立法,就算在港触犯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罪行,一般由香港司法机关以香港法律处理,无须移交大陆。

       另外,在大陆包二奶、嫖妓、堕胎、出版禁书,或捐助大陆地下教会,以及香港记者在大陆采访异议者等,也都不会移交。

       港府收到移交要求后,特首如认为符合条例就发出授权进行书,裁判法院审理案件,表面证据足够及没有政治因素,法官就可发出拘押令。

        疑犯可提出人身保护令,同时,特首在考虑疑犯人权后可决定是否发出最后移交命令,疑犯则有权提出司法复核。

        港府已承诺加入若干保障人权的内容,例如不能以移交罪行以外的罪名惩处疑犯。

       不过,对大陆司法体制缺乏信心者,坚称按照以往经验,大陆当局常常会以非政治性质的刑事罪名来起诉异议者,港府的保障其实未必有效。

       香港资深大律师潘熙认为,修例本身没问题,但要看怎样修、如何修:“只用20天咨询来处理20年都没法处理的问题,由特首一人决定,不通过立法会审视,很多人担心。”

      前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陈景生则指出,香港与大陆目前没有移交逃犯协议,反而能显示“一国”与“两制”之间的防火墙。但他坦言,对陆港商讨设立长期协议持开放态度,关键是(修例)内容,两地都能接受。

     移民潮再现?

      每当香港发生大事,总传出港人移民人数急升,反修例大游行过后也有同样讨论。然而,想移民或有能力移民的港人,早在六四、九七后就离开了,目前情况难以“香港又出现移民潮”来形容。

      据香港保安局估计,去年有7600名港人移民,比2017年上升17%,回复至2016年水平。最多港人移民的国家,前三国是澳大利亚、美国及加拿大,其中移民澳、加人数分别上升9%及22%,美国则保持不变。

      台湾内政部移民署数据则显示,去年有1251名港澳人士获台湾定居许可,较前年微跌1.7%;今年首四个月,有291名港人获台湾定居许可。港人移居台湾的数字自2014年起就持续上升。

      九七回归前,根据前港英政府数据,香港在1991年至1995年期间,年均5万多人移民,对比现在每年只有数千人,所谓的“移民潮”并没出现。

       环凯移民顾问公司董事张家禧说,目前港人办理移民申请及审批的时间较以往长,当局估算的移民人数相对滞后。他表示,自港府提出修订《逃犯条例》,有关移民的查询较平日激增两三倍,委托办理移民者也上升一成。

      他还透露,台湾、马来西亚及泰国近年成为退休港人热门移民地点:“大多是40多至50多岁、将退休的港人,可能是因为香港的政治争拗,另一方面也向往较舒适的退休环境。”

     对于港人移民潮会否重现,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直言:“很难说,你想走和你可以成功出走是两回事。”他也说,美加等港人移民热门国家,近年已收紧移民门槛。


责任编辑:100002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香港特稿:港青护法反修例”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