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洗碗的时候,生怕自己就这样倒下去。有时想想身体累垮了,要这个毕业证又有何用?”23岁的职业学校学生李洁,面对简单重复的高强度实习节奏,最终选择“跑路”。从2021年9月开始,学习烹调与营养专业的李洁,被学校安排到一家国际连锁酒店实习8个月。她坦言,所谓实习就是“一整筐一整筐地搬碗碟,一整桶一整桶地倒垃圾,一整盆一整盆地端泔水!”(2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按说,作为一名职校烹饪与营养专业的学生,被安排到酒店实习并没有毛病,但问题是,实习生竟然成了“洗碗工”,并没有真正把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于具体实践。这样的“另类实习”无疑暴露了职校实习管理的不规范。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毕业前都将经历“先实习后就业”的环节,而其中的实习环节尤其至关重要,不仅是学生就业前的一次“实战演练”,也是学校和企业的一次“双赢合作”,既让学生学到了技术和本领,又帮助企业解决了“用工荒”。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些实习企业竟然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不是安排做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实习工作,就是强迫加班,甚至不发工资,使学生沦为了企业的“牟利工具”。
其实,早在2016年出台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就明确,实习期间一般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和上夜班,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或有偿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实习单位须按同岗位试用期工资80%以上的标准及时、足额向顶岗实习学生支付报酬等。而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又为实习管理划定了“红线”,这无疑是保护职校生实习权益的一剂“猛药”。
但事实上,实习管理不规范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类似“实习生成洗碗工”这样的“实习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止类似“实习生成洗碗工”这样的“实习现象”屡屡发生,还需从严规范实习管理。一方面,监管要到位。教育行政部门、劳动监察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要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报批、实习单位的安排、工作时长、薪酬标准等进行规范化跟踪管理,切忌存在“管理空档”,任凭无良企业把学生当成“牟利工具”。另一方面,处罚要从严。一旦发现类似“实习生成洗碗工”的不规范实习行为,该约谈的要约谈,该取缔实习基地资格的要取消实习基地资格,并采取“高额罚单”“黑名单”等处罚机制,对违规企业实施严惩重处,切实履行校企实习管理办法。
同时,实习生也应学会维权。一旦发现存有类似“实习生成洗碗工”行为,就应积极大胆地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学会依法维权,从而切实保护自身合法的实习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