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瓶子问题”-中国讯息网

教育中的“瓶子问题”

作者:金彩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12-31 10:44:59

教育向来是本地的热门话题之一。即使在疫情期间,仍不时看到关于教育问题的反馈与观点,近期吸引读者关注的就有作文教学、补习与学生减负等方面的话题。

这些话题说到底可以归结于教育中存在的“瓶子问题”。所谓“瓶子问题”就是把受教育的人看成瓶子,瓶子里短少什么,就给装进什么。教育中的“瓶子问题”是由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在1957年《文汇报》中的《瓶子观点》一文提出。

叶老先生提出这一观点虽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是时至今天的本地,教育中的“瓶子问题”依然存在。譬如孩子的作文写不好,家长马上就给孩子报作文补习班;学生的句子写不好,老师马上多给学生练习写句子等;孩子作文“写生死,骗子、劫匪、偷盗……”孩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恐怖的世界;孩子的作文写“父母的疼爱、长辈的慈祥、真挚的友情、朋友的调皮、陌生人的无私”,就身处这样美好祥和的世界……这样的瓶子问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屡见不鲜。



这一做法的目的性是很明显的:作文不行就补作文,句子写不好就多练习写句子;孩子作文写真善美,孩子的世界就是真善美的世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结果怎样,值得深思。

叶圣陶认为,瓶子是装东西的,不会独立思考。如果把孩子当瓶子,缺什么就装进去什么,需要什么就装进去什么,装进去美好的东西,孩子的世界就美好了,这样未必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讲一讲、听一听,固然必要,但一讲一听不等于教育。真正名副其实的教育就是运用种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能够“躬行实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达到教育的目的,须要运用各种办法,让孩子把所学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须要家长、社区、政府等各方的通力合作。非洲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关心教育的人士会留意到近年教育领域的变化:减少考试、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小学毕业会考计分制的变化、学校课堂教学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变、资讯科技的运用让学生的学习超出课室、各部门合作给孩子提供走出课室的机会……。

当然,须要做的还有很多,而且在这过程中出现偏差或者问题也是正常的。个人认为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否定不了社会各界为教育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也不能说明学校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改革出现了大的问题。相反,这些问题的提出,恰恰给关心教育的人士提供了思考如何改进的角度。

值得庆幸的是,比较其他国际化大城市,本地购房压力小、对弱势家庭孩子的支持、就业机会持续增加、对终身学习的投入和重视……这些其实是政府在协调各部门,从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对教育的挤压,让教育回归应有之义。

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家长和老师可以放下焦虑,放下要强加给孩子的期待,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不指责、不攀比,真正接纳孩子的短板和优势,无条件地去协助他们“躬行实践”,引导孩子发挥潜能,成为将来社会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的孩子,才有力量去应对未来的挑战,才是社会需要的、懂得合作的自信公民。

责任编辑:10008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教育中的“瓶子问题””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