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蛇打七寸,牵牛抓牛鼻。推进重点任务、中心工作,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等于抓住了核心和关键,也就等于牵住了相关责任单位的“牛鼻子”。很大程度上,重要工程和中心大局,还得靠“一把手”抓、落实“一把手”负责制,通过高位推进、组织领导、集中火力,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提供强大组织保障。所以说,抓“一把手”体现的是高度重视、思想深化、凝心聚力,有利于推动工作高质量落地见效。
但是,抓“一把手”过多泛滥,事事要求抓“一把手”、书记牵头、一号工程,让“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成为万金油和全能筐,如此抓“一把手”成为了抓“一大把”。那么,只能让“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成为形式主义。且不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把手”个人毕竟精力和时间有限,领导者这个稀缺资源用在关键处、关键事、关键人,才能发挥关键作用和关键效应。不论大小、不管轻重,一切以一号工程、书记工程,向抓“一把手”推进。那么,一方面影响基层领导班子构建工作合力,让领导班子成员本应负担的职责缺位;另一方面也难逃以抓“一把手”向基层甩锅推责的现象。
各司其职,分工有序,才能工作协同联动、整体发力的良好工作格局。相反,动辄以高度重视、挂牌上墙、成立机构、组织专班等要求“一把手”抓、抓“一把手”,那么抓“一把手”也容易陷入了文件和会议落实的形式主义。殊不知,各条线、各部门皆要求抓“一把手”,甚至以“一票否决”等配套衔接,挤压地方基层正常职责分工、主管负责的工作秩序,必然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效果。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疫情防控、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扫黑除恶、防汛抗洪等急难险重工作,怎么做都不过分,为了党和人民事业,造福广大百姓群众。故此,盯紧“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推动“一把手”亲自部署、带头挂帅、冲锋陷阵,是彰显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甘于奉献、英勇斗争的本质作风,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以说,抓“一把手”,抓的是党性意识和精神动力;“一把手”抓,抓的是重大项目和大局工作。相反,事事、时时、处处要求抓“一把手”、“一把手”抓,正是对求真务实作风的某种意义上的吞噬和稀释。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地方工作是一盘棋、一张网、一体系,如何一个领导班子、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地方大局工作中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因子,唯有全体党员干部充满活力和激情,地方干事创业才有朝气和动能。相反,凡事盯住“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忽视后面强大的党员群众基础,甚至忽视整个地方班子的分管职责,无法构建上下联动、左右贯通、整体发力的责任体系,那么地方干事创业最大效应也要打折扣。所以说,抓“一把手”关键少数要用在关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