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审中的种族歧视-中国讯息网

同行评审中的种族歧视

作者:张驰 阅读量:15197976 发布时间:2021-12-06 16:24:54

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之间平等、开放、循环往复的交流,是保障正常的学术生态的前提;而学术交流需要客观、科学、理性、中立的交流平台。但在现实中,这样的要求很难实现。地缘政治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必然会映射到国际学术交流中。

西方与东方,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在学术界,提到西方与东方,一定蕴涵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差别。抱着西方中心的心态,一些西方媒体、政客、学界对于东方学者,抑或是在他们看来倾向于中国的学者,更是带着歧视性的偏见。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赛义德(Edward Said)在其开创性著作《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中首次提出“东方主义”这一概念,认为东方主义在本质上是西方试图制约东方而制造的一种政治教义,作为西方人对东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体系,始终充当着欧美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支柱。

随着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蔓延,东、西方意识形态之争也甚嚣尘上,冷战思维在学术界也再次浮上水面。受东方主义和冷战思维的影响,一些国家对华人的排斥变得更加明显。例如,对中国科学家申请学术合作签证时设置障碍,取消文化和研究交流奖学金(例如美国的富布莱特奖学金),对华裔科学家进行有罪推定,对与孔子学院相关的学者进行毫无根据的指控等等。此类事件不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已经屡见不鲜。

在同行评审中,中国学者的政治背景和党派,也会受到特别的关注。由于评审意见通常不会公开,这种歧视就成为一种很难被发现的隐性歧视。

一些同行评审往往由于固有的偏见,例如对“中国宣传口径”的抵触,对维护“北京立场”的反感,以“文章过于‘中国化’”的理由,对华人学者的论文加以否决。虽然同行评审通常是双盲审,但事实上评审者通过选题、论点和文风,不难推断出作者的身份。

在社科类SSCI期刊的同行评审中,评审意见通常是充满意识形态斗争和对不同意见的排斥,评审者有时并无法提供有效的论证,来证明作者观点错误。

这种隐性的歧视,对于青年学者来说伤害更大。青年学者在教学之余,还要承担沉重的发表任务,以SSCI期刊为例,投稿所用的周期从几周到两三年不等,而在“非升即走”的压力下,青年学者在面对评审意见时缺乏话语权,在遇到不公正评审时,要么违心地屈从于评审者的意见,要么撤回文稿,辛苦白费。

应该看到,西方学界的同行评审制度经过多年的试错和对规则的不断完善,不失为一种现存环境下合理的制度。客观、公正、理性的同行评审,能够在作者与评审者、编辑间形成良性及有建设性的沟通和互动,对扶持青年学者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我投稿过程中遇到的同行评审,多数人是理性客观审慎的,不会说“必须如何改”这样盛气凌人的话,而是会非常谨慎地表达“这只是我从我所熟悉的角度提出的个人意见,仅供作者参考”。有一些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只是要求作者进一步澄清,只要能说服审稿人和编辑就可以。这样的来回交流,也为作者提供了澄清误解、与审稿人进一步讨论的机会。

不能否认的是,在中西不断激化的博弈当中,学术界也难以幸免,正在成为政治战场的延续。与周围年轻学者交流,发现很多人都有过几次遇到“奇葩”评审的经历,例如不加批判地用西方媒体上常见的信息对观点进行否定,却不能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11月1日,西方多家中国研究院,包括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等高校的相关研究团体,联合举办了“克服中国研究环境的挑战”圆桌会议,除了讨论中美博弈大环境下中国研究的困境之外,包括裴宜理在内的知名学者也提出了目前存在于西方学术体制之内,对中国学者缺乏包容度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即便一些政客、记者和政治团体须要靠渲染“中国威胁论”来谋生,严肃的西方学者依然愿意尽其所能,维持与中国学界的研究合作关系、推动研究体制内对华人学者和中方合作者的保护。这在当下不断恶化的大环境中,给人带来一线希望。要建立中国在国际政治和学术界的话语权,应该与这些学者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学术界的歧视问题。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同行评审中的种族歧视”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