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口不足300万、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的波罗的海小国,跟一个14亿人口、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扛上了。
据《纽约时报》报道,立陶宛军队还没有坦克和战斗机,经济规模只有中国的1/270。
因为立陶宛允许台北把设在立陶宛的外馆称为“台湾代表处”,而不是一贯使用的“台北”,中国将之视为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愤而在昨天(21日)宣布将中立关系降至代办级,并警告立陶宛要“承担一切后果”。
立陶宛态度依旧十分强硬。官方昨天迅速发声明回应,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有权扩大与台湾的合作。
波罗的海通讯社报道,立陶宛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帕维里欧尼斯回应说,“如果意味着在维尔纽斯(立陶宛首都)活动的中国情报人员变少”,那外交关系降级并不造成严重后果。另有17名立陶宛国会议员则联署,呼吁政府和运动员抵制明年2月的北京冬季奥运会。
这个从前苏联脱离独立的波罗的海小国,是哪来的底气力抗一个崛起的大国?
美欧力挺
美欧力挺是一大关键,尤其是美国。
立陶宛外长兰斯伯格斯在台湾代表处挂牌后隔天(19日)证实,立陶宛将与美国签署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协议。美国副国务卿泽亚同一天在维尔纽斯的记者会上表示,华府反对“其他国家”干涉立陶宛加强与台湾合作关系的决定。
美国提供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相信意在缓解立陶宛与中国发生外交风波后,所蒙受的财政损失。据路透社报道,双方将在24日签署出口信贷协议。
兰斯伯格斯21日在一份声明中说,他将于23日前往华盛顿讨论开放立陶宛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和发展共同投资项目。他预计将会见美国负责经济增长、能源和环境的副国务卿费尔南德斯,讨论扩大和深化互利经济关系的可能性。
美国给予立陶宛的支持,相信早在8月或更早就有预案。
8月初,中国宣布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兰斯伯格斯同月21日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获美国承诺采"双边协调行动",帮助立陶宛应对北京的压力。一个月后,兰斯伯格斯于率团访华盛顿,与布林肯会面。布林肯再表明,面对北京的“胁迫企图”,美国对立陶宛的支持是“坚定不移的 ”。
欧洲联盟委员会也声援立陶宛。发言人在当地时间21日称,台湾在立陶宛设处不违反一中原则,欧盟支持立陶宛的立场。不过,相较于美国提供出口信贷,欧盟至今只给予口头支持。
国内政治因素
立陶宛对华关系出现较大改变,始于本届立陶宛政府上台之后。
2020年10月,立陶宛中间偏右政党“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人党”在选举中获得议会最多数席位。这个中右联盟在竞选中提出立陶宛要实行“基于价值观的外交政策”,上台后倾向于对中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采取更强硬的政策,对提倡民主自由的台湾抱有亲近感。
今年2月,立陶宛议会通过关于退出中国-中东欧跨区域“17+1”合作机制等决议。5月,立陶宛议会通过一项涉疆动议,指中国在新疆实施“种族灭绝”,敦促联合国展开调查,并要求欧盟委员会重新检讨与北京的关系。
战略因素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接拉脱维亚,东邻白俄罗斯,西南靠波兰,并与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1990年,它是第一个宣布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
据中国参考消息网的一篇文章分析,立陶宛心头始终萦绕着二战时期被苏联“吞并”的历史阴影。由于这段历史,立陶宛“反共”和“恐俄”意识深厚,加上中国与俄罗斯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立陶宛对中国的戒心也一直存在。
2019年2月,立陶宛国家安全部门发布年度安全威胁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的间谍活动”成为立陶宛的国家安全威胁之一。同年7月,立陶宛表示,不支持吸引中国投资参与该国克莱佩达港口的现代化建设工作,认为“可能影响国家安全”。
在地缘战略上,克里米亚事件让立陶宛感受到极大不安全感,希望强化美国在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事存在,以应对俄罗斯的威胁。
历史渊源
立陶宛与台湾走近,也源于它与“中华民国”的历史渊源。据多家西方媒体转载台湾中央社报道说,立陶宛副外交部长艾德梅纳斯在8月的专访中说,“冷战时期,中华民国政府并未承认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是苏联的一部分,立陶宛人对此感念至今。”
艾德梅纳斯回忆,老一辈的立陶宛外交官总是告诉他,“1970年代,立陶宛在华盛顿的公使团,曾获得中华民国驻美大使馆多方协助。”
立陶宛—台湾论坛主席,前立陶宛国会议员斯特波纳维丘斯则说,立陶宛有反抗苏联重获自由的历史经验,即使成为民主国家仍受俄罗斯威胁,又称立陶宛对台湾的处境能感同深受。
在“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在18日挂牌成立当天,立陶宛高调安排带领立陶宛从前苏联独立的首位元首、有“国父”之称的维陶塔斯·兰斯柏吉斯前往祝贺。这位89岁元老正是立陶宛现任外长兰斯柏吉斯的祖父。
与中国大陆经贸联系薄弱
中国多家媒体8月间曾报道,立陶宛出口商在中立关系闹僵后抱怨,中国不再从立陶宛购买奶酪、粮食和木材等产品。
《纽约时报》上个月则发文引述立陶宛经济部长阿尔莫奈特说,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仅佔总出口的1%,失去这一部分“损失并不太大”。
中国财新网也报道,中国与立陶宛的双边贸易额较小,在2008年才突破10亿美元大关;2018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0亿美元。报道引述中国商务部统计,2020年,中国与立陶宛双边贸易额22.9亿美元,同比增长7.32%。
根据2019年的数据,立陶宛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俄罗斯,对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13.5%。其他出口对象也以欧洲国家为主,包括拉脱维亚、波兰、德国等。
与此同时,立陶宛与台湾正准备积极开展科技领域合作。
台湾外交部发言人欧江安说,台立在半导体、雷射、金融科技等各项产业领域具有庞大合作潜力,台湾的中东欧三国经贸投资考察团在10月下旬访问立陶宛,双方签署六项合作备忘录,“共同擘画未来密切合作蓝图,奠定友好坚实的合作基础”。
据TechTaiwan网站报道,立陶宛是雷射技术的全球领导者之一,台湾半导体产业积极在光子(photonics)、卫星和汽车领域寻求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这些领域都依赖先进的雷射技术,双方正好可在雷射产业上合作。
立陶宛半导体与光学公司半导体公司创办人Augustinas Vizbaras 和立陶宛物理科学与技术中心(FTMC)其下的雷射技术部负责人 Gediminas Račiukaitis 都表示,有兴趣与台湾企业合作。
欧洲小国与中国利益捆绑不大
有分析指出,中立外交风波突显一个悖论:中国对欧洲小国的影响力远低于它对欧盟整体和美国的影响力。
关键就在于,欧洲小国在军事、地缘政治和经济上,与中国没有很深的利益捆绑。欧洲小国与中国闹翻,经济损失不大,在国防安全和经贸上,欧盟和美国才是依靠。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引述欧盟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亚洲项目主管欧特尔说:“立陶宛做到了德国觉得很难做到的事。”
外界都关注,在立陶宛对华强硬后,其他欧洲小国如同为波罗的海国家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会不会也跟进,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17+1”机制,并加强与台湾的联系?欧盟除了口头声援外,是否也给予立陶宛实质帮助?对华友好的德国总理默克尔12月即将卸任,欧盟对华关系是否会产生整体变化?
《南华早报》本月17日报道,欧盟在最后关头推迟了一项提升与台湾贸易关系的计划,显示其内部对如何平衡欧盟与北京和台北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而欧洲议会则力推欧盟与台湾关系升级。两岸在欧盟的角力,持续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