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升学季,总有一些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一所好学校。去年6月,在百色市平果县,几名家长分别花了6000至1万元,想让孩子进当地一名校,但钱花了,孩子却没能进入,现在想退钱也不容易。6月18日,百色市教育局纪检部门相关负责人提醒,不要轻信一些人帮进名校的忽悠。
本以为缴纳了这六千到一万元不等的“择校费”,便能精准无误的“敲开”名校之门,为孩子受到优质教育、铺就学业坦途、走上人生巅峰奠定“快人一步高人一等”的坚实地基。哪成想,正是家长们这种“走捷径抄近道”的心理催化作用,才会在面对“吃瓜群众”都看得分明的“华丽陷阱”时,选择盲目相信、不辨真伪,最后不但钱财受损,更险些酿成孩子们无学可上的“苦果”。
那么,回归事件本身,仅报道中涉及的因轻信“交钱上名校”被骗的学生家长便有数名,而那些没有被报道纰漏的或是已经“自尝苦果”的学生家庭还有多少便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报道的新闻事例并非是个别家长“一时昏头”被“名校魔咒”诱惑的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各地、几乎每年毕业季和升学季都会隔时上演的“老桥段”,是当今社会中,期待依靠“关系”、“门路”、“金钱”为孩子打通“便捷之门”的一个缩影。
诚然,无论此类“氪金名校”行为结果如何,无论这“择校费”最终是“花在了刀刃上”还是“打了水漂”,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根据国家的教育均衡政策,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都是按照地段原则入学的,由此而看,这种“教育投机”哪怕侥幸成功,其本质也是破坏了教育秩序和教育公平的违法行为;若是“投资触礁”,虽是自食其果,但若因此影响、耽误了孩子们正常入学程序,也是得不偿失。尤其是对于孩子自身而言,所造成的伤害更是不言而喻。
那么,虽然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连绵无穷,但造成家长们“竹篮打水”、“满盘皆输”的原因却是一目了然,路人皆知。一方面,是个别“有心之人”视法律与相关规定如无物,利用“旁门左道”帮助有“名校需求”的家庭“暗中操作”,以隐瞒、欺骗等方式,将学生们的学业前途作为利益交换,甚至在一开始给学生家长画出“有关系”、“交了择校费就能等来录取通知书”这样“啃不动的大饼”,其行为之恶劣,足以让所有教育从业者为之汗颜;而另一方面,更加无法忽视的“致命伤”,其实缘于学生家长自身。
试问,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入学规则家长们真的一无所知吗?此等“暗度陈仓”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相关法律,家长们也毫无常识、毫不察觉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家长对于实际情况心知肚明,只不过是轻信了“交钱找关系”的承诺,怀着侥幸心理,试着钻一钻“政策的空子”,然而,正是这“一念之差”才造就了如今这“黄粱一梦”的尴尬局面。所以,若是要追根溯源,不偏不袒、公私分明的说,学生家长同样与所谓的“中间人”一并“杖责三十”,也是理所应当,毫不冤枉。
那么,透过事件现象深究本质,学生家长为何在明知道“此路不通”的情况下,仍然要“铤而走险”?这所有的答案,都在于解不开的、困扰中国家长已久的“名校魔咒”和摆脱不掉的“起跑线焦虑”,且透过此类事件也以看出,这种思潮有向“低学龄”阶段蔓延的趋向。由此,要彻底杜绝此类“闹剧”重复上演,需要所有“中国式家长”沉思自省,更需要整个社会、教育行业共同来回答,究竟该以何种方式,使大众教育观念回归理性这道“加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