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的礼让与公平-中国讯息网

孔融的礼让与公平

作者:吴新慧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9-12 20:51:04

追求博爱与公正,对弱势群体的关爱须要个人的持续付出,这包括精力、金钱等资源,

社会也须要有明确和正确的可行政策和框架才能持之以恒地不断推进和改善,否则就只是一种人云亦云的流行语。

孔融让梨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华人社会家喻户晓,一般都认为故事的寓意在于倡导礼让,尤其是尊老爱幼和尊长的美德。这可看成是日常生活里可做的小德小爱。

据传,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而孔子倡导的是大德大爱,是博爱。他说人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体现社会的博爱精神。

9月10日媒体刊载的“阿富汗在哭泣”特稿,其中一名受访者是曾在阿富汗行医18年的新加坡医生王德扬(52岁),去年冠病疫情暴发后才回来新加坡。2002年放弃这里的舒适生活,到严峻的乱世环境为非亲非故的阿富汗人行医,他忆述跟母亲聊起当年的决定时,母亲用了“博爱”二字来表达她的理解。“我相信这是人的本能,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展现这份博爱。”

小至礼让大至博爱,都是一种美德和价值观,但现代社会似乎较少提到,现在的语境更多是用公平与正义,尤其是近五年至10年,东西方社会都如此。也许是网络世界,许多共同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和对应这些问题的信念与呼声,都日趋同化或“同言同语”。

在重温孔融的故事时,在网上看到有段据称是学生在回应老师提问时,对这个故事的不同解读。这学生认为,孔融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们,是因为屈服于哥哥权大,不让可能会被揍。为此又有人把这解读引申为,兄大弟小,兄是强者;梨有大小,大梨是大利,小梨是小利。强者占大利,弱者只能得小利,强者把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才是真正的谦让。

上述这段也收录在百度百科的孔融故事现代解读和引申含义,在今天的语境就是对弱者的博爱与公平了。

追求公平与正义的目标和过程,都须要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这包括这种信念与价值观的建立和传承,以及扶正不公不平等现象的规则和法律等等。而这些相辅相成的条件在越来越多元的社会,也需要一定共识才能赢得集体推进的力量。同样,唯有把应有的框架和条件做好,弱者能得到改善生活的应有资源和权利,才不会有乱世把好汉逼上梁山,或罗宾汉劫富济贫的私下替天行道结果。

公平的追求与信念,在当今全球的政治氛围里,是个高度关注的人权,然而越是热搜的关键词或是呼声,越是不能只是一种迎合当下政治正确或民粹主义需求的政治消费品。追求博爱与公正,对弱势群体的关爱须要个人的持续付出,这包括精力、金钱等资源,社会也须要有明确和正确的可行政策和框架才能持之以恒地不断推进和改善,否则就只是一种人云亦云的流行语,或者是缺乏透明与监督的运作导致公平的推行杂乱无章,甚至产生更多弊端。

昨天是美国九一一事件20年,很多反思是在美国之后发起的反恐战争的成效,以及全球对塔利班重新掌权的恐怖主义威胁担忧等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昨天一个时事谈说节目的主播说,美国20年前发生九一一恐怖袭击时,当时的小布什虽然不是普遍受欢迎的总统,但国难当前还是能号召两政党的人及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应对,但他怀疑今天若再发生这样的灾难,美国政客和人民能放开彼此的对抗,团结应对,因为当今凡事都政治化的严重分裂社会,更重在互指矛头而不是解决问题,民粹政治比什么都重要。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也就是说,博爱与公平社会的建设,须要有贤德和真诚有为的人来为国家社会创造条件,使得人们都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推己及人。口号与空谈都只是虚有的公平,而水深火热的社会,也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孔融的礼让与公平”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