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8岁孤女带91岁的奶奶上大学”冲上热搜。今年高考,茂名18岁女孩黎海坚考上了心仪的中医药专业,但她想带91岁的奶奶一起上大学,“很怕从学校回来她就不在了”。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表示,将安排一个一楼的单间宿舍,里面一些基本生活用品会帮她们准备(《南方都市报》8月24)。
父亲因病亡故,母亲不知踪迹,黎海坚成为了事实孤儿。和奶奶相依为命的她如今圆了大学梦的她,由于奶奶年老无人照顾,黎海坚出于对奶奶的爱,便带奶奶上大学。其实,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
例如: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梅岘村的13岁的女孩史晶红,她的父亲智力残障,母亲不仅腿有残疾还患上大脑萎缩,史晶红每天早早地挑起了照顾残疾母亲的重担,2014年小学毕业后,这位13岁女孩,又带着妈妈进入了距家4公里的涌泉中学。再如:河南省商丘工学院的在读学生张娇,就带着因脑淤血导致偏瘫的母亲从老家开封尉氏县来到商丘,在学校附近租房一边照顾母亲一边读书,靠勤工俭学供养母亲、弟弟和自己……。
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不得不携病母、携奶奶上学,在上学期间,不得不通过勤工俭学,边上学边照顾家人。但作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这些学生既要读书,又要打工,更要照顾重病的母亲、奶奶,这副重担让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来背,确实有点过分沉重。这些一个个背着家人上学的故事,确实感人肺腑。这些学生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同时也折射出了一个社会问题。在社会主义中国,为何要让这些还未成年的学生背负如此的重担呢?
这些学生如此坚强,不仅彰显他们有崇高的品德,而且也凸显生活的无奈。正如“背病母上学”的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李俊威所说,“你不努力,没人替你坚强!”。“没人替你坚强!”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所在。他们小小年纪,一边上学,一边照料患有重病的或年迈的家人,甚至还要抽身去打工维持生活。照料生病的家人,确实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但让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去承担如此重任,未免显得过于残酷,也显得当地政府的冷漠,更显出社会救助机制的缺陷。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想到去困难户家慰问,去作秀;有的把特困户列为低保对象就万事大吉了,这远远没有体现社会的温暖。在农村,以前有个“五保户”制度,就是对无子女、年老无人照顾的老人由集体供养。这些带家人上学的学生,还未成年,还在上学,他们没有能力承担这个责任,这些学生的家人实际上等于就是“五保户”。如果一些地方政府能将这些家庭参照“五保户”的标准由集体供养,或由政府出钱让这些病父、病母或无人照顾的爷爷奶奶进入养老院等。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社会的温暖,也让他们的子女更加安心地完成学业。
所以,我们在对那些“携病母上学”“携奶奶上学”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更应该呼吁当地政府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解决这些家庭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