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卫组织和官方通报统计,自2020年1月29日阿联酋出现冠病病例,截至2021年8月10日,阿拉伯国家现有确诊54万7711人,累计确认796万3182人,死亡人数12万3285人。疫情与原有矛盾的叠加效应,使该地区面临重大危难,而疫情也给该地区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首先,政治冲突掣肘抗疫。阿拉伯地区局势动荡,疫情使战乱中受损落后的医疗卫生体系无力招架,战乱导致难民流离失所或集聚在卫生恶劣的环境中,致使人道主义援助受阻和疫情风险陡增。
其次,诸多阿拉伯国家经济落后、脆弱,政府迫于压力复工复产,许多民众在感染风险与面包之间被迫择取后者,致使疫情反弹。第三,诸多国家疫苗供应存在较大缺口,短期内难以完成绝大比例接种,加之病毒变异频繁,这导致传染力度和死亡比例的增加。第四,当地宗教氛围浓厚,信众难长期禁足,宗教集会加大病毒传播风险。
疫情使阿拉伯国家的重要财源如油气、旅游、侨汇、运输等行业遭受严重冲击,挫伤地区经济发展势头,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据联合国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数据显示,2020年阿拉伯区域经济萎缩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预计,2022年底阿拉伯国家地区生产总值才能恢复至2019年水平。经济萎靡导致阿拉伯国家面临财政紧张、预算赤字、债务增加、外援减少等难题。
疫情引致阿拉伯地区粮食安全危机显现、失业率高企、贫困人口增加、通货膨胀加剧。虽然不满生活现状与政府腐败的街头抗议,因疫情有所歇缓,但不满情绪向网络分流,且游行示威并未停止。如疫情不能有效控制难以平息游行示威,反过来这又加剧疫情反弹风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疫情背景下经济和民生问题解决不力,将进一步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此外,疫情分散了国际反恐精力,“伊斯兰国”曾堂而皇之称病毒为“真主的士兵”,欲趁此次卫生危机卷土重来。
阿拉伯地区所面临几个转机,疫情使域内外力量多无暇他顾,客观上对地区热点有一定抑制作用。例如,疫情肆虐期间,也门交战方表达了停火抗疫意愿,巴以双方也曾暂释前嫌而进行抗疫合作。尽管矛盾固化难掩停火的脆弱性,但冲突方表现出的积极立场为未来和谈带来了一线曙光。
如就也门局势,地缘战略的结构性矛盾,使沙特不容许伊朗构筑对自己的什叶派包围圈,但沙特如今骑虎难下,面对军费开销巨大、战果不佳、国内遭袭,蒙受国内外压力的沙特欲体面走出战争泥淖,胡塞武装采取以攻为守战略,意欲迫使沙特退出战场,和谈对双方不失为最优选项。
为应对疫情与次生危机,阿拉伯国家积极拓宽合作思路,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伊斯兰合作组织等框架下就医疗卫生、粮食安全、就业、运输、旅游等众多领域展开磋商,如开拓自贸区农业合作项目、搭建农产品应急平台等。这有助于完善合作机制、提高合作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被“阿盟”一度拉黑的卡塔尔与海合会其他国家保持着抗疫合作沟通渠道,这利于缓和内阋、扩大多边合作。
疫情造成全球产业链断裂,促使地区国家反思完善工业体系、发展民族工业、优化投资结构、加强技术引进。疫情刺激电子商务、线上医疗、远程教育等通讯信息产业需求增长,促使政府更加重视多元、绿色、智能经济的发展。目前的经济困境使经济转型计划在操作上有所收缓,但推动经济多元化、数字化势在必行。
阿拉伯地区地缘环境复杂、矛盾丛生,疫情使该地区境况雪上加霜,短期内呈现危大于机的态势。化危为机需要各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精神,守望相助、携手抗疫;需要国际社会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提供必要帮持;需要冲突各方加强互信、通过对话商讨解决冲突的长期方案;也离不开国家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助力民生保障和社会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