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东京奥运即将进入尾声,台湾选手此次在奥运舞台上“穿金戴银”,创下前所未有的佳绩,全台欢腾。然而,在为期两周左右的赛事当中,显然选手的表现愈是杰出,奥运这面照妖镜,就愈是把台湾人的“中国情结”照得无所遁形,更显露大家的精神错乱。
首先,当然是“中华台北”的争议,历届奥运都要被拿出来检讨一次。而此次,台湾的选们在国际的注视下扬眉吐气、一展身手,民众更得津津计较,希望是“台湾”被看见,连长年默默协助台湾体操选手培训的瑞莎发声支持“中华队”,都会被网友出征,仿佛就算对这片土地做出实质贡献、衷心力挺台湾的人,只要叫错名字,都是十恶不赦。
台湾人一方面不愿面对“中华台北”称谓的国际现实,另一方面又迫切的想要被世界看见,于是在东奥正名公投之后,只能拿自己人开刀,例如开始抓媒体毛病:为什么转播不称“台湾队”?为什么转播画面上还是放“TPE”,而不是Taiwan? 殊不知,转播画面是自于海外,转播媒体未必能轻易处理画面,而台湾的队伍在奥运确实就叫中华台北队,播报时称中华队,又有何错?
而台湾人集体热衷于私下正名的同时,又喜洋洋的乐见举重选手郭婞淳勇夺金牌,一下子忘记她曾表态忧心东奥若正名,恐影响选手出赛。反对东奥正名时,选手被打成不爱台湾的异见分子,夺下金牌后,又拱成台湾之光,别说选手错乱不错乱,台湾人错乱不错乱?
再说19岁的桌球选手林昀儒,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大陆选手樊振东力拚到难分难解,虽然最后仍旧不敌,也未能在铜牌战中胜出,但高超的球技有目共赌,前途更是不可限量。但就在比赛结束后,立即有人“揭露”他曾在大陆受训。
一开始是“台湾价值”充满的网民,批评林昀儒是大陆训练,好像他因此就不能算是台湾选手;结果挺陆网民又跳出来主张林昀儒的好球技,全要归功大陆,好像在大陆受训,台湾就不再台湾。
扭曲的思考跳脱不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思维,于是各种民族情结都在发酵,既要阻绝、非要强调血统纯正,同时也在收编、欲把荣耀归功到特定旗帜之下。而台湾的包容,在民族大旗之下,变得愈来愈狭隘,一如某立委形容桌球混双选手林昀儒和郑怡静拿下的铜牌,才算是台湾真正的奖牌,把入籍“中华民国”的桌球好手陈静视若无物、藏入历史封存。
台湾自由民主所提倡的大肚包容,无疑是双重标准。我们可以认可瑞莎是台湾人(但是喊中华队加油就不行),也能接受捷克参议院议长韦德齐喊:“我是台湾人”,但凡是跟大陆擦上边,休想与台湾站在一起。
面对奥运竞赛,很多人唱高调,强调注重的是运动精神、欣赏的是选手拚搏的勇气,但对上中国大陆之际,又分寸大乱,终究是“好想赢中国!”
于是奥运竞技场,成为两岸角力的延伸,台湾人平时的国仇家恨,被政党操作的仇中对立,一股脑投射在运动选手身上。对岸亦然。
台湾观众看比赛绑手绑脚,一方面要区分自己,欢呼要用台湾用语(殊不知,叫得很开心的“小林同学”分明是大陆用语),情绪须激动,但态度要谦和,因为整体表现,要比大陆的“小粉红”来得高尚(事后发现,台湾酸民对自家选手,也没有那么体谅,当年台湾棒球队在国际赛中首输大陆,相信酸言酸语也没有比较少)。
而在奥运即将结束的当下,台湾人又喜滋滋瞧着台湾艺人在大陆遭网民霸凌,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一副“谁叫你要去大陆赚钱?”的模样,绝口不提,台湾极速萎缩的市场,也想不起来过去对网路霸凌的反对和厌恶。
台湾的民族情结已然是:我管你在台湾赚不赚得到钱,去大陆赚就是罪恶,碰红色就是辱台,至于台湾出口大陆占总出口的四成,近年来更屡创新高、台湾今年首季对大陆出口年增率高达41.1%,大家则选择性遗忘。既要面子,又要里子,已成台湾对大陆的普遍态度。
只能说幸好,羽球场的场地不是红色的,否则台湾羽球选手“麟洋配”,夺取金牌的决胜In点,就不再是象征台湾精神的美丽画面,说不定仅成一个夺金的注脚。毕竟,当台湾人看到敏感的名字、旗帜、颜色,就再也看不到任何那些真正代表台湾的精神和美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