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特稿:荣耀与伤痛-中国讯息网

奥运特稿:荣耀与伤痛

作者:王舒杨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8-01 11:16:06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截然不同。

美国体操皇后西蒙妮(Simone Biles)在东京奥运女子体操团体决赛跳马失误后退出比赛,将美国本可收入囊中的金牌让给了俄罗斯。如果不是东京奥运因疫情而空场,可以想象西蒙妮宣布退赛的那一刻,全场观众的一片哗然。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同样是女团决赛,同样是美国和俄罗斯对决,同样是跳马项目。年仅19岁的美国选手斯特鲁格(Kerri Strug)在队友失误的情况下,肩负着冲金的全部希望。第一跳落地失利,左脚严重扭伤。观众都以为她只能退赛,可她却再次上场,强忍剧痛,全力加速,腾空翻转。稳稳着地的一刹那,全场美国观众挥舞国旗,欢呼雀跃;而她却抬着左脚跳动几下后,跪倒在地。已无法行走的她,最终由教练抱上领奖台。

因为西蒙妮退赛,想起25年前那个被载入奥运史册的经典瞬间。在奥林匹克的YouTube官方主页上重温该比赛的录像,史诗般的配乐渲染着英雄色彩,在斯特鲁格特写镜头的泪光中,我们听到旁述慷慨激昂的结语:“伤痛是短暂的,荣耀是永远的!”

这句话放在今日,或许显得不合时宜,但它曾经是多么地贴切。

长久以来,体育精神的意义就在于选手不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体育赛事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正是因为它让人们看到同是人类的运动员,一次次突破个人甚至全人类的极限,在体能和心理的较量中,实现超人类的可能性。事实上,若不是这样,又怎么会发明出种种高危赛事和高难动作?如果以安全作为考量,跳马这样的高风险项目对人的身心考验和折磨,根本就是近乎变态的。

而现在,西蒙妮和日本网球名将大坂直美等神级人物,却通过行动告诉全世界:“够了就是够了”“不OK也是OK的”。近期接连出现重磅体育明星因心理原因表现失利或退赛,成为体育界乃至全社会如何看待体育竞技的分水岭。

时代变了,运动员不再也不该是彰显国力的一枚棋子,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

舆论对于西蒙妮退赛的评价多数是积极的,知名媒体也几乎一面倒盛赞她的决定,认为她将个人的身心健康置于胜负之上,代表了勇气,她的形象非但没有受损,反而更加高大。

比起几十年前,如今世代更看重的,不是突破极限,而是清楚并捍卫自己的极限;不是把人逼成神,而是看到“神”原来也是人。对比过去推崇的“永不放弃”,如今人们更尊重“勇于放弃”。

放在几十年前,“知难而退”是一种懦弱,不可能被轻易原谅,更不用说赢得褒奖。不同以往的表述,代表着什么,是体育精神的偏离还是回归?

答案显而易见。为了国家或个人荣誉奋力一搏,无疑是一种美德,但体育精神不代表对自身情况的全然不顾。体育赛事早已不是单纯的竞技,而是被赋予太多政治和商业意义,以及大众娱乐价值的复杂方程式。然而,真正的体育精神是以人为本,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点也会有全然不同的面貌,而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自由。

西蒙妮在谈到退赛原因时说,她当下不再信任自己,而且“觉得我是在为别人而继续”。当一个八年来立于不败之地的高手这样说,作为观众的我们不该低估她在经历的煎熬。

有时,荣耀是短暂的,而伤痛才是永远的。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奥运特稿:荣耀与伤痛”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