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领导的西方同盟开展大国竞争,遏制中国的领域,已经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援助与合作。
在今年6月的七国集团(G7)会议上,提出了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建更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简称B3W)基建倡议;7月,欧盟通过了“联通全球的欧洲”(A Globally Connected Europe)基建计划。从这些基建计划和倡议的目标、内容与操作方式来看,竞争乃至阻滞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十分明显。
B3W倡议提出要以价值观驱动、市场主导、高标准、公开透明为原则,动员私营企业和私人资本投资于发展中国家气候、数码科技、性别平等、健康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欧盟的“联通全球的欧洲”计划强调可持续、全面性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原则,兼顾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则架构制定,促进私人投资,并声称将与“志趣相投”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已经签署基建领域相关合作协议的日本与印度,以及美国、亚细安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美国和欧盟主导提出的这两大计划都强调价值观、规则和标准的重要性,并希望利用西方盟友和私营部门的广泛力量,构建起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领域的新标准、新秩序,促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主动放弃参与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转投西方所提供的基建项目,并重塑西方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力。
西方发展援助重点为“软基建”
虽然西方的基建计划看上去野心勃勃,但是它们能否对“一带一路”构成强有力的竞争,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一,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援助与合作,虽然是这些计划的核心,但其实并非西方强项。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发展援助还是以“硬基建”为主,希望为落后地区构建起发展经济、赚取外汇的交通、能源和产业基础,以经济发展解决人民福祉和贫困问题。
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发展中国家债务水平攀升,同时西方国家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民主化浪潮影响,更注重发展援助对“善治”(good governance)和百姓个人福祉的提升意义,导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机构,逐渐放弃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发起、设计和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业务,而是将发展援助的重点转为消减贫困、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能力建设等“软基建”领域。
时至今日,西方国家能否重新为落后地区提供量身定做、符合当地发展状况的大型基础设施,让人存疑。片面强调“高标准”将导致西方的“基建大餐”更加难以被发展中国家所消化。
第二,对西方而言,想要打造与“一带一路”规模相抗衡的基建计划,投融资的渠道和资源将很难落实。首先,在冠病疫情沉重打击世界经济的情况下,西方各国债务水平不断攀升,现有的资源也要优先用于国内经济的复苏。例如,美国联邦债务目前合计已到达28.5万亿美元,而拜登提出的“重建美好方案”(Build Back Better Plan)国内经济和基础设施一揽子计划,预计将达到7万亿美元规模,其中2万亿美元将在四年内支出。
为此,西方国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吸引私有资本入场。然而长久以来,西方私营部门投资发展中国家基建项目的意愿始终不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大型基建项目建设周期长、成本高,大多数又很难为投资者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
二是发展中国家汇率风险相对较高,汇率波动会直接影响外国投资者收益;
三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商业法规等不够完善,可能导致投资者退出基建项目时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四是政局、社会不稳定带来的项目资产风险。
在不能有效降低私有资本投资风险的情况下,西方提出的各项大型基础设施计划,可能都将变成“无源之水”。
第三,众多行为主体的参与,将对两个计划的协调开展带来极大困难。就“全球联通欧洲”而言,欧盟内部各国有着很强的自身利益诉求,能否就投资重点地区和领域达成一致将是关键。例如,法国会更注重将资源投入北部和中部非洲等传统势力范围;德国更倾向于投资东欧、巴尔干、中亚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强与亚洲的互联互通建设;较少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基础薄弱的东欧成员国,则希望争取更多资源投入自身和周边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发展上。
中西方可化竞争为共赢
对于B3W而言,由于参与主体更多、实施范围更广,协调各方目标、资源、利益的难度更是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各国的国家援助机构、进出口银行等,都有着不同的执行程序和规则制度,而来自发达国家的项目承包商、私人投资者在商业逻辑的指导下,也可能会在项目开展上产生恶性竞争。同时,七国集团各国对于重点投入的领域和地区、与中国在全球基建领域展开合作的意愿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分歧。
尽管西方的基建倡议与计划存在不少短板,面临很大的挑战,但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将客观存在,在舆论上、行动上都将掣肘“一带一路”的推进。
对此,一方面,中国要保持战略定力,蹄疾步稳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工作,确保项目符合绿色、开放、透明、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条件的情况下实现高标准建设。例如,中国可以在加强“一带一路”项目的环保审核与监管机制建设,提升发展合作项目的透明度,合理提升项目在当地的原材料、服务采购比例等领域作出更大努力。
另一方面,中国可以用积极、开放的态度,应对西方在全球基建发展合作领域所提出的计划,化竞争为共赢。中国可以与西方国家在鼓励双方企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共同推动多边开发银行和全球多边融资体系改革等领域加强对接,弥补双方短板,以良性竞争与有效合作,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获取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
尽管西方的基建倡议与计划存在不少短板,面临很大的挑战,但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将客观存在,在舆论上、行动上都将掣肘“一带一路”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