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朋友谈到工作时,满腹无奈和冤屈。公司因重组而关闭了他所属的部门,他迫于无奈被调到另一个部门重新开始。短短两三年,由于疫情的关系,刚学不久的技能过时了,现在又必须重新学习新知识来应对全新的环境。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些年的技能白学了,令友人对前途感到茫然。
事实上,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是不会白白浪费的,因为它们会伴随着我们。只要懂得善用这些学问,它们将来会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大助力。
比尔盖茨在他的2020年阅读书单中,介绍了爱普斯坦(David Epstein)的畅销书《范围:为什么通才能在专业化的世界中取胜》(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作者介绍了在艺术、体育、科学、企业等领域有杰出表现的人士,在深度学习以外,有者在广度方面也下过一番功夫,知识范围广阔。
《范围》第一章介绍了两种成功的模式——伍兹模式和费德雷尔模式。老虎伍兹是典型的赢在起跑点的例子,不到一岁就展现了打高尔夫球的天赋,父亲让他受训和苦练,18岁就已夺得重要赛事的冠军。反之,费德雷尔从小涉猎足球、乒乓、羽毛球、游泳、滑板等运动,直到少年时代才认真学打网球,算是一个大器晚成的球员。然而,早年所学的各种运动技能,却能帮助他提升打网球的表现。今年40岁了,费德雷尔网坛一哥的地位,仍没有几个人能撼动。
一般相信,要学有所成,业有所精,应该趁年幼学习某技能,心无旁骛地苦练1万小时,就能成材。但是,上述例子让我们看见,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家中小孩如果对很多事物感到兴趣,长辈不必急于以“三分钟热度”责备他们。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以及今年5月与世长辞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小提琴都拉得相当出色。据说家喻户晓的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拉完小提琴后诞生的。日本知名小说家村上春树,从小热爱音乐,成为作家之前,经营过爵士酒吧。著名历史学者王赓武教授,在50年代从事过文学创作与翻译,以及编选文学选集的工作。
这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有卓越表现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兴趣多样化。广泛涉猎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往往能够加强他们的类比思维(analogical thinking),使得他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使用多重思路。
通才(generalist)在解读问题时,由于不必拘泥于特定专业里的条规,而且思路上也有较多的参照点,有时可能比极度专业(hyperspecialized)的人士,更能提出创意和具突破性的对策。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一名医生要为病人的内脏进行放射性治疗。如果辐射太强,会伤害病人的健康细胞;如果辐射较弱,虽然不会伤害病人,却对缩小肿瘤无济于事,医生因此感到左右为难。这时,某智者给医生说了一则故事,转移他的视线,帮他解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子。某日,祝融光顾村子,村民赶紧一字排开,把河里的水一桶一桶地传递过去,尝试把大火浇熄。杯水车薪,于事无补。村里唯一的消防员灵机一动,让每个村民都到河里装一桶水,大家环绕着村子,等消防员一声令下,百多桶水同时往火里浇下去,大火瞬时熄灭了。
看完这则故事,读者想必和该名困惑的医生一样,茅塞顿开,找到了最佳的医疗方案。
国内、国际有些棘手的大事,一直无法突破僵局,可能因为处理问题时跳不出鹰派鸽派、萝卜木棒的框框。我偶尔异想天开,如果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智囊团,能虚心走入社会,向不同领域的人才,甚至贩夫走卒,探询他们的见解,说不定能够从普通人的生活智慧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
微软公司在聘请员工时,除了物色精明能干的编码员,也会考虑有跨领域兴趣和经验的应聘者。比尔盖茨认为,后者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卓越的心智模式。无独有偶,一名身为跨国企业主管的朋友,正在为她那些高度专业的下属的饭碗担心,因为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那些员工的技能,在不久的将来恐怕会被科技所取代。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或做好准备,一场疫情,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大大加速了我们在方方面面对科技的使用,和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很不一样的世界,因此,在我们的专业领域之外,扩大兴趣范围,多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将会成为另一种新常态。
我们的教育体系,更须要反映出专业培训和通识教育的平衡兼顾。新加坡国立大学新设立的跨科系文理学院,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踏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