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领域都有一些厉害人物,说话随意,过去每个人都尊重这些泰山级大佬的成就。现在不行了,大佬的言论一定要受到人们批评思维的审视,尤其是涉嫌文化偏见和种族歧视的时候,卦哥家发现他们很容易成为批判的对象。最糟糕的情况是,一些极端的人开始抵制行业大佬,这也成为人类集体文化的重大损失。
卦哥觉得只有相互理解、包容和原谅,人类社会才能不分种族和文化,吸收不同的营养,才能让全人类可以更进步。
遗憾的是,包容心近几年逐渐被差别心所取代,原因很多,卦哥虽然看过一些这方面的书和观点,但是我不敢假装自己能从理论上解释问题,毕竟我选择的书,文章,肯定会受到个人喜好,接触面等因素的影响。
今天片面分享下我个人的看法,以差异心处理问题,一方面是在变革状态下争取倾向的思维方式,在这个世界对立的大环境中,这种反应逐渐成为本能。
在平时的日子中遇到大小矛盾和冲突,我们大多数人也本能地以自己最关注的角度来理解问题。近几年来,身份课题几乎涵盖了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包括种族、宗教、性别等,从校园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是特别注重这些领域公平正义的群体。
卦哥家财经认为,抱着理想主义去审视社会并不坏,但一切都采用种族、宗教、语言、性别角度看待问题,获得不到答案时候,歧视,包括无意中歧视,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指责。
人们反对歧视,反对差异。但是当下中国有个很怪的现象,批评差异心的人也倾向于从非此即彼的对立角度批判他们不同意的观点,而不是进一步了解被批判者的完整想法和前因后果。
大量网民在网上随意条件反射给人扣帽子,反而把不同的群体原来已经变得模糊的边界线給凸显了出来,形成严重的社会对立。
当下社会,有些人倾向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指指点点他人,其实很多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只要多一份体谅,就少一点隔阂。
人每天面对千万种不同的社交状况,大脑无法逐一推理判断,很多时候便采取捷径,利用潜移默化形成的各种或对或错的偏见,快速决定自身回应的方式。很多本属于常识性的“偏见”,已经严重流失,乃至就算接受了多年教育的人,在社交言行上还是会出现严重偏差。
真理越辩越明确,但也有越争论越进入平行时空的事情。你说你的,他说他的。
如果一个人用某种有色眼镜看事情,而另一个人用另一种颜色的眼镜或者根本不戴眼镜看事情,双方是不会产生对话的。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不要用假设理解事物。
另一方面,卦哥想提出一个问题,即在解决争议时,沟通必须避免使用近乎威胁的方式。
在过去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政府使用各种经济政策和财富分配方法来确保不分地区和民族,只要他们愿意努力工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致富机会。
为了相对公平,这些年制定了一些政策,不同重要节点社会各界也都就改革想法达成了共识。
现在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不一定有共识,也不一定同意上一代人的共识改革。那我们是选择追求共存和理解,还是强调对立和斗争?
两个不同的思维模式,还是需要选一个才行。
卦哥家结语:社会对立越来越严重,那种渲染孤立事件,有意无意地制造分化的现象,各年龄段和不同身份的国人都应当谨慎避免,这些事非有识之士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