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通胀为何在全球多地方持续如此之久的标准解释是三个字:“技术和全球化”。
技术方面与摩尔定律有很大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用户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是数字化的,计算能力也越来越便宜。
全球化一方与我国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出口给了全球所有廉价的东西,降低了全球制造业的运营成本。
中国作为通货紧缩出口的时间结束了吗?下图是美国对华进口价格指数与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对比图:
如图表所示,汇率与中国是否向欧美出口更高价格有很大关系。官方已经允许人民币有所升值,但中国与全球的绝大多数贸易仍以美元计价。因此,汇率的变化迫使中国出口商决定是否愿意承担人民币升值的成本。
国内那些出口商近年来的利润增长率有所下降,受到货币走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Covid-19推动了全球对电子产品和医疗设备的需求,公司盈利仅受到短暂的冲击。
但现在压力真的来了,5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9%就反映了这一点。卦哥家认为在中国,将更高的成本转嫁到国内消费者身上是很不可能的,消费价格通胀疲软就是明证,我们国内通胀这2年一直维持低位就是官方的努力结果,没有让老百姓在面对疫情时候在面对高物价。
再者卦哥家认为官方也不太可能通过压低人民币汇率来向出口企业提供救助,我们现在更关心食品价格上涨和鼓励资本流入等问题。因此,如果内地生产商想保护利润,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以美元结算然后抬高出口价格,转嫁给海外买家。
当然,生产者价格指数与油价也密切相关,石油价格很快就会跌破疫情的谷底。此外从历史上看,中国PPI居高不下并没有导致出口价格上涨。
然而,困扰国外多国人的通胀问题是,这次是否有所不同。卦哥家认为,答案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制造商是否愿意,也有能力将更高的成本转嫁给国际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