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湖南邵阳。一景区的网红吊桥在摇摆时突然断裂,桥上游客落水,站在桥头的一名男孩及时转身躲过一劫。景区工作人员称已停业整顿,无人员受伤。(6月16日 澎湃新闻)
湖南邵阳一农庄网红吊桥因为在桥上人员剧烈晃动导致桥毁人坠河,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该事故仍然属于安全生产事故。事故中,一名男孩“侥幸转身”躲过了桥毁人坠河事故。案件听起来颇有些戏剧性,甚至让人颇感庆幸。但是,安全生产,又怎能寄希望于“侥幸转身”?
近期,安全生产事故的新闻常常占据了新闻媒体重要位置。燃气管道爆炸,煤矿冒顶,重大交通事故,学校附近社会人员伤害学生案件,每一起案件的发生,都在挑动着人们关于安全生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神经,践踏着人们关于安全不可突破的底线。
对于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严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并不算过头。现实当中的情况是,人们常常寄希望于“万一”不可能发生事故,常常寄希望于任何一个人“万一”各自守住安全措施。每一个“万一”能够守住,当然值得庆贺,但是,事实上是,并非每一个人的“万一”都能死守得住。因此,当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人、某一个步骤的“万一”失守了,就可能发生重大事故。这就是海因里希法则所高度概括的现象。
也许,有人会说,对于这则新闻,挑剔于小男孩的侥幸和事故的无伤亡,是鸡蛋里挑骨头,是吹毛求疵,是矫枉过正,但是,任何事故,如果忽视它的“非严重性”,就会引发进一步严重后果的发生。当地对农庄网红桥项目进行全面暂停,进行全面整改,也是当地履行安全监管职责、亡羊补牢的一项救赎之举。
没有人希望安全事故的发生,所有人也更不希望有人员伤亡的重大惨剧的发生。但是,美好的愿景,需要过滤掉千千万万个“万一”的失守,把安全生产的措施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抓实扣紧系牢。我们曾经虚惊于某个网红项目,当体验者跳过高空时,安全绳索突然脱扣,索性体验者刚好跳到安全处,我们曾经痛苦的浏览着某些网红项目,游客从高处跳下来造成高位截瘫。当事故发生后,再去谈“万一”能够守住,恐怕就太迟了。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这句话,在事故前说远比在事故后悲鸣要强得多。
每当有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总会有各个层级的应急管理部门或其他专业部门,紧急进行部署,主要负责人亲临一线指挥,救援,调查,问责。这些措施,都是事后补救。能够举一反三的也仍然不多。把安全生产做在前面,消除任何一个隐患细节,多些航空航天事业的“不带病上天”的精神和责任,恐怕任何人都不会再寄希望于“侥幸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