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消息,每年五六月份,高校进入“毕业季”,数百万大学生即将从大学校园的“象牙塔”走入社会。记者近期在高校采访了解到,部分毕业生在离校前出现“造假注水”现象:虚构就业去向、毕业论文“放水”、求职简历“注水”……专家呼吁,高校诚信教育不可缺失,勿让造假毁了毕业生。
首先是“就业去向随便填”。这绝非随便填,便可以领取几百元的奖励那么简单。众所周知,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不少人选择“慢就业”,最后可能变成“不就业”;还有的学生找不到合心意的工作,宁愿回家待着。
像报道中提到的那所学院,统计显示,该学2018届107名本科毕业生中,有31人的就业状态登记为“待就业”,占比近30%。可如果按实际情况填写,“就业率太低了我们也发愁,有时候不得不想方设法,各显神通。”如那位院长抱怨的:面对就业率有考核硬指标,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就要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为了提高就业率,该学院给研究生导师摊派任务,必须保证学生就业。
而毕业论文“放水”,也事出有因。大学进入“严出时代”后,高校对毕业论文的审核标准提高,这让毕业生感到很不适应。严格实属必要,但如果学生平时就缺乏训练,加上毕业季也是“论文季”“实习季”和“求职季”,这使毕业生很难在这三方面兼顾好。
可见,无论是“就业去向随便填”还是毕业论文“放水”等,不仅与学生的原因,也与高校在管理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密切相关。试想,如果高校不“暗示”下面“就业率不能太低”,如果能在平时就为学生提供更多撰写论文的训练机会,同时把毕业季中的三件大事,即论文、实习、就业,在时间上安排得更合理,那么,“造假注水”现象肯定会减少。
对此有专家呼吁,高校诚信教育不可缺失,勿让造假毁了毕业生。可是,教育学生诚信,高校本身首先必须诚信。为了就业率好看,学校不惜造假,那么就不能全怨学生不诚实。这绝不是这部分毕业生找借口,如果高校勇于承认不足,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合理安排好毕业生的时间,按规章制度办事,就业也好,论文和实习也罢,就不会有这么多“掺假”。由此,离校前“造假注水”不能只怪毕业生,高校也必须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