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天前,德国家庭部长吉费(Franziska Giffey)辞职。一年多来她的博士论文造假一事终于发酵了吗?才不是呢,策略而已,她要竞选柏林市长。博士论文被查出严重抄袭,却不因此感觉到道德压力,为什么?
什么是道德?道德在中文里的意思,不用去翻词典,我们的第一反应,就觉得是表示正直、有良心、讲是非。这个词翻译成德文,一般都是Moral,与英文一样。
前些年在接触日本对侵略战争的反思与认罪相关问题时,有过很强烈的感触,即日本社会的规则感很强,对人的约束力也很大,但在道德感方面,即是非、公正、善良这些个人品质却并无显现。以至于我常跟朋友说,日本社会有伦理无道德。不过,因为对日本不熟悉,不敢论述,上述话题也就仅限于私下聊天。
回看德国和德语,发现情况竟然也很类似,“道德”越来越少被人提起。最近爆出基民党议员拿口罩佣金发国难财的丑闻,也没听见在道德上谴责他们的声音。那就可以多说一些了。
德语里说到Moral这个单词的时候并不多。常用的一个形式,是die Moral der Truppe,即队伍的士气(高低)与风纪(好坏),与中文的“道德”没有关系;还有一些情况是复合词,比如Arbeitsmoral、Moralgesetz,翻译为工作道德、道德准则,其实确切的中文意思是工作伦理和伦理准则。
也就是说,Moral这个词(包括复合词)有两层意思,一是士气;二是社会对人的行为规范,其实用伦理来翻译更合适。前面这层意思暂且不谈,此处专注于此词的第二层意思,即与伦理道德相关的意思。
按照中文习惯,伦理道德经常会放在一起讲,然而细分的话,道德是指从个人心中出发的良善正直的概念,而伦理是指社会对个人的规范。也就是说,人群对个体行为设定的行为准则,不一定从善良和公正出发,而是社会规则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不过,这是中文的概念区分,表明了中国文化中对个人从内心生发的善心和是非心的推崇。
德语的Moral来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意为“与规则、习俗相关”,更接近于中文伦理的含义。不能说Moral完全不含中文“道德”一词的意思,因为除了遵守公序良俗之义,它也有要求人应当正直的意涵在内,这是比较接近中国人所说的道德概念。所以说Moral混合了道德与伦理这两个概念,但更侧重外在社会对个体的规则要求。
德国人有德国品德、普鲁士品德一说,可以视作伦理规则,一般说是有七项,但其实并不固定,有各种版本。比较正式的说法是,基本的几条来源于古希腊——明智、勇敢、谨慎、公正;后来又加入了基督教神学的内容——信仰、博爱等。比较流行的内容却包括:认真、秩序、义务感、守时、清洁、节约、宽容、不可收买、谦虚、努力、可靠等。
总之,这些都是行为规范,很少让人体会到规则是发自个人的善良和是非之心,仅仅是外在对个人的约束。
伦理在西方自古就是个大题目。古希腊的悲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俄狄浦斯王》,尽管俄狄浦斯王本人品格优秀,却犯了人伦大忌,落入杀父娶母的命运悲剧,可谓命运不可违。但是,俄狄浦斯抵抗命运的顽强与勇敢,是悲剧给人的正面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也有反映伦理矛盾的悲剧,总不外乎忠孝不能两全,京剧老剧目里的例子比比皆是。比较特别的是赵氏孤儿的故事:程婴为救赵氏遗孤,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这一故事200多年前就在西方流传,也说明这一故事容易被西方观众认同。大概因为牺牲自己的亲生子与希腊悲剧《美狄亚》之类故事比较类似。
不过,其中人物的行为出发点却是截然不同的。程婴忍辱负重,以道义之心对人对事;而美狄亚为一己私欲残酷杀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强调道德,后者反映伦理。
中国展现的准则是公心高于私欲,西方强调命运天定,但勇敢抵抗、不惜一切就值得赞赏,只不过发展到了单纯地推崇顽强和法力无边的地步。
西方各国文化思维多共性,从他们都认了古典希腊罗马作祖先这个角度看,当然顺理成章。仅从moral一词来看,英语Moral和法语morale,他们的认知逻辑是一样的。当然,德文里还有源自拉丁文的Ethik一词,与中文“伦理”的意思一样,但是Moral却是混合着中文的道德和伦理双重含义的。
在西方,个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很难看到。就以过去一年对抗冠病疫情的历程来说,各种限制人们行动的防疫措施,不怎么有用,西方各国的感染率居高不下。因为人们只感受到政府对自己的限制,没有认识到自己应当主动限制自己的行为。
概念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