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传道书》有一句相当有名的话:“虚空的虚空,凡事都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这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最近借着心理学家格兰特(Adam Grant)在《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关于情绪低落的文章,以“Languishing”这个面貌重现人前,立刻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Languishing是一种停滞、无力和空虚的心理状态。许多人在疫情结束遥遥无期的当儿,虽然没患上抑郁症,但对人生却也没有了乐趣和成就感,在一种没目标、不踏实的状态里游走。
这也难怪。2020年冠病疫情来袭时,医药及各个领域的专家措手不及,整个地球近乎停摆。一夕之间,摩登的世界公民得赶回家乡,过百年前各据一方、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疫苗面世,各国政要说大家可以过正常生活了。然而,世人很快发现,接种了疫苗不担保不会染病。非但如此,很多地区的变种病毒,尤其是最新一波的B1617病毒株,杀伤力更强大。处在冠病疫情这个隧道里,何时才能看见正常生活的曙光?
2021年已经进入夏季,世人却似乎完全没有从2020年各国苦斗狡猾病毒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当中吸取教训。此起彼落的社会乱象、批斗猜忌、虚假消息,以及不减反增的死亡病例,使得本已荒诞的年代,显得更加荒唐。2021年疫苗接种的展开,没有给世人带来多大的盼望和喜悦,除了少数迫不及待领取疫苗护照去海边度假的欧洲人。
这一年多来,看新闻接触到的几个词汇,不外乎严峻、反扑、急剧恶化、不胜负荷、身心疲惫等。尸体堆积如山,病房人满为患,撕心裂肺的哭号,这些排山倒海而来的视像,我们早已麻木。可以想象,每天喝一碗这样的“心灵鸡汤”,连生性比较乐观的人,也有可能开始languishing,心情变得沮丧。
文字是有无穷力量的。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过不少慷慨激昂的演讲,激励水深火热的民众对抗纳粹。1939年,英国政府印刷一系列宣传海报以鼓舞人心。虽然当时那句“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静,继续前进)所知者不多,但在今天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刻印在千千万万个商品上。
因此,当政要、医疗专家、媒体工作者,甚至师长,要把疫情的发展告知公众和孩子们时,一方面要实事求是,不粉饰太平,另一方面也应该用积极的语言和文字,去鼓励群众,带给大家盼望。
本文开头的那句看似消极的话,并不是由历经战乱的大卫王所说的,而恰恰是出自他的儿子,即以色列历史上最和平、辉煌和富裕的年代当上君主的所罗门王之口。一个极有智慧、受人爱戴、享尽一切荣华富贵的君王,暮年之时居然说“日光之下,凡事都虚空”,这多少让人感到纳闷。
可见,Languishing这种负面情绪,不一定跟我们所拥有或失去的,有必然和直接的关系。换言之,虽然我们身处于疫情肆虐的黑暗年代,但是Languishing可以不必成为我们的主导情绪。
在这段抗疫期间,莘莘学子虽然无法回校与同学、教师一起上课,但学校很快就做出了调整,供学生上网学习;大专学府的实体毕业典礼,虽然得取消或延后,但学生们总算顺利完成了大专教育;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虽然无法到国外工作或在大机构求职,但在政府的穿针引线下,在本地仍有不少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新加坡人感恩。
别忘了,冠病疫情,只不过是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其中一段黑暗的年代。一战二战发生了,也结束了。抗日战争期间,多少年轻学子的学业胡乱完成,或戛然而止。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人们,后来又重新站起来,展开新的人生,才有了我们这些子孙后代。《圣经》里另有一句话:眼前的一切患难,都只是短暂的。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年代,让“感恩”成为我们的主导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