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现象的思考-中国讯息网

教育内卷现象的思考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5-30 14:56:56

填鸭式的早期教育,白热化的名校竞争,疯狂的学区房……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安无限扩大,这个疯狂的教育内卷到底是谁的错?

花很多钱买学区的房子在全国非常普遍。为孩子上名校绞尽脑汁的家长,把学区的房价推上天空,高价学区的房价引起了国家的关注,成为高层的讨论问题。

一线城市家长的不安是近年来教育激烈竞争生态的典型缩影。舆论用“内卷”来表现这种现象——某个领域过度竞争,人们相互倾轧,造就内耗的状态。

教育内卷今年正在文化课以外的领域迅速蔓延,奥数、英语成为每个学生的必须技能,家长必须更加努力让孩子接受技能训练等素质教育,使孩子在同类中区别开来。

中国的应试教育长期受到谴责,但围绕素质教育的竞争白热化后,优秀录取的标准加入更多的条件,想进入名校的孩子不仅成绩第一,而且有才能。这种竞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精英学校尤为明显。

在过去的10年里,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一直在增加,去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经达到54.4%。然而,文凭贬值、精英教育思维固化和社会流动性下降都在加强家长希望通过教育使下一代成为人与人之间概念,或者通过教育保持优势。

从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开始,人们一直把考试当做升官发财的唯一通道,目前的教育内卷缘于中国社会从根本上缺乏深处的灵魂。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的《优秀的绵羊》中,对美国精英教育展开反思,指出这套系统培养出的学生,虽然聪明、勤奋,简历光鲜、善于竞争,但始终要依赖分数、财富、职位等外界评判标准认定自我价值。很多人表面优秀,心灵却麻木、迷茫且脆弱。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内心所求。学“有用”的专业,选容易拿分的课,毕业后扎堆涌向金融、法律、互联网等热门领域,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却未曾思考过“我想要什么”。

精英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对其他社会阶层的理解和共鸣。有一个金领博主举过一个例子:有一天,他请水管工来家里修理。在整个过程中,他尴尬地发现他根本不知道该和对方说什么,甚至不能说家常话。直到那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不接地气。精英在自己的圈子里游刃有余,却不了解普罗大众。当他们掌握国家和企业的运作时,很难设身处地考虑普通人的需求。从长远来看,社会差距必然会加深。

现在的教育内卷现状,小学初中基本上全国都已经教育水平平等化,大学应恢复人文精神,开展通识教育、博雅教育,避免成为人气职业训练所。还有教育和科研资源的分配需要长期的视角,那些收益周期长但有深刻意义的学科价值的教育要从灌输式、分数向上转变,激发学生的兴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教育问题。许多问题不能简单地在教育领域解决,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制度。这并不意味着精英教育应该被抛弃,更不用说否定精英主义了。应该考虑的是,我们的社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精英。

任何优秀的人才,需有自由的精神,博爱的心胸,丰富的心灵,崇高的人格,不仅仅是高效的机器。世界在剧变,很多新的机会和挑战前所未有,阶级城墙不可能有固若金汤,精英和想成为精英的人,应该好好考虑。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欢迎评论告诉我们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教育内卷现象的思考”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