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最好 揣想最坏-中国讯息网

预期最好 揣想最坏

作者:陈迎竹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5-30 14:51:11

冠病病毒疫情此起彼伏,半年前看起来处理得不错的地方,忽然间不得不忙乱紧张,如临大敌;半年前看起来很严重的地方,现在(在疫苗作用下)仿佛终于回到从前,不同年龄的人都努力在找回失去的时光。

然而就像破镜重圆的关系一样,谁也不知道这好起来的时光是不是真实的、长久的。

这个病毒,从北极的芬兰到赤道的东南亚,历经春夏秋冬、暴雨干旱的天气,始终盯着人类的呼吸道轮回转进,一点都不受制于大自然规律。芬兰疫情已算缓和, 但上周单周还是通报1300个确诊新病例,对一个人口与新加坡差不多,居住环境空旷许多的国家来说,同样数字会令我们无法想象该怎么恐慌。

疫苗在短时间内出现并且技术越来越成熟,不啻是人类继续受到上苍眷顾的证明——至少到现在为止。但是病毒也经历几番脱胎换骨,从印度传来同时感染冠病病毒与黑真菌的病人伤口照片,令观者丧胆,也更警觉与惊悚于病毒的百变能力与危害程度。

被视为人类史上最严重的西班牙流感,在百年前一战期间暴发,持续两年,经历三四波,中间逢夏天就稍微缓和。两年之间传遍全球,感染了当时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夺走2000万至5000万人命,在1920年春天过后逐渐自然消失。那时候人类对病毒所知极少,各种疫苗研发最活跃的时代要再过10年。

今天人类对医学的掌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却仍然被冠病病毒折腾了快两年。

当然,祖先早就留言安慰我们:天无绝人之路。所以不管瘟疫源自何乡,人类战胜它应该不是问题。问题是有形无形的死伤有多惨重?而从当下流行术语“超前部署”的视角来说,该问一问的是:万一这病毒就这样留在地球上不消失也不变得无关痛痒,怎么办?

疫苗是不是全球冠病疫情最后终结者,或许到今年底会看得出来,但病毒的变种演化能力一定不能低估。很多国家领袖和医学专家早已经指出,这样的大流行病,只要一国还存在传播链,其他国家就很难高枕无忧,因此全球化的合作丝毫不容怠慢。

二战之后迅速建立起来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及冷战之后无限扩大的地球村生活圈,让人类在超过30年间可以近乎随意地游历世界。近20年来,借着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网络科技,廉价航空、住宿、交通等等越来越便利安全,无论收入所得,很多人都可以自己的方式开展自己的旅程。旅游成了全人类的共同嗜好,足迹越来越偏远,味蕾的体验越来越魔幻。

《道德经》警惕世人: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但这期间的人类,估计都过得很爽,乃至忘了对我们父祖辈来说,出国旅游曾经是多么重大难得的生活纪事,不仅要存很久的钱, 还要买新衣新鞋,哪怕去的只是1000公里外的一个城市,回来也可以谈一年,而那可能就是他们一世人仅有的一两次离家远行的记忆。

如今拜病毒所赐,我们一年多来又回到从前那种难得出国的光景。国与国甚至地区与地区之间此起彼落的封闭隔离,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大家耐心等候疫情过去,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之间、感官与山川之间,重逢不会太久远。

但这都基于相信疫情终究会过去,万一世界变成1949年的台海两岸,或者冷战期间的东西德,人民也曾以为很快会回到家乡,见到亲人,一晃眼间,过去的却不是灾难,而是一世人。这样焦虑的心情,在新马之间少说也有几十万。

疫情无论如何要尽快消除,因为在全世界,焦虑的心境会随着时间推移加剧乃至崩塌成全社会的灾难。

新加坡和一些发达国家可以在财政上支援人民,帮助经济保持运转,但也不可能无限延续。财力有限的更多国家,若无力处理失控疫情,时日一久,就业与贸易冲击扩大,民众生活持续恶化,政治经济矛盾和各种各样的极端主义必然进一步表面化,社会与政治动荡接踵而来,又会反过来加剧疫情扩散,周边国家也不得安宁,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就不可避免。

而各国为了自保,在病毒持续扩散的情况下,不同层级、反反复复的开关门户就成了常态,不仅经济活动大规模缩小,大量中小企业传统品牌消亡,更严重的是文化艺术等在生命与健康面前被视为较不重要的活动,都将被持续抑制。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谈人类透过镜头影像旁观他人遭遇的苦难时,一般都可无动于衷,甚至在观看结束后,悲悯之情瞬间消失。今天透过屏幕观看世界疫情的人们,因为身边也有同样情况,估计更能感同身受危机的焦虑。但只要疫情再延续一两年看不到尽头,人类精神心理很可能大大改观,同情心削弱,排斥他人逐渐成为本能。

拜科技之赐,今日大量不同性质的活动都透过视讯进行,人们在语音与晃动的微小镜头中交流,假装明白彼此想法。谈论的若是直截了当的技术事务,应该没问题, 但缺少眼神与肢体语言的交流,也就少了心领神会这一环。对这一无远弗届的方便性,人们乐意赞美科技的进步,却不可忘了面对面沟通、交流互动才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基本动力, 也是社会发展凝聚力的基础。这是为什么国际政治领袖的面对面会晤非常重要。

虽然相信抗疫的胜利会属于人类,但代价不宜过大,而如果所有国家都不从最坏的境况去设想,很可能就会一再浪费时间,搭上难以回头的单轨列车。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预期最好 揣想最坏”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