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XXX万册!”“xxxx推荐!”……如今,走进书店拿起一本书,常会看到腰封,还有上面几乎“闪瞎”眼睛的文案:要么超级畅销,要么一堆名人推荐。有读者形容,语句浮夸到颇似电线杆上贴的小广告。还有耿直的读者,干脆把这种腰封叫“妖封”,极言其有多么讨人嫌,建议大家丢掉了事。
笔者经常码字投稿,也算是个“读书人”,闲暇无事有逛书店的习惯。说实话,以前的各种图书杂志是没有所谓“腰封”的,顶多就是在封面上用醒目的颜色和超大字号将书中的主要篇目凸显出来,在配上几句充满悬念的介绍,以此来吸引读者购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书籍都在中间加了一道“箍”,这就是所谓的“腰封”。不仅给取书看书带来不便,纯属鸡肋,上面印制的内容正如不少读者所言,有“闪瞎”更有“辣眼”,与路边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内容,几乎出自同一人之手。
应当说,在商品书籍上增加一道“腰封”,对该书的内容和受欢迎程度做一个实事求是的概括和推介,也是无可厚非。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纸质书籍的销售又面临尴尬,适当增加一些广告推介,读者也能够理解和体谅。但眼下的图书“腰封”显然已经背离本身所应有的文化品位,几乎走向了低俗的边缘。原本是正规合法的出版物,可如果只从“腰封”上看,却给人一种“非法出版物”的错觉。“腰封”乱象也应当引起文化主管部门的注意。
“腰封”又称“书腰”,原本就是新书出炉时附带的一条“腰带纸”,他的原始作用仅是对书中的某些印刷谬误等给出校正提醒。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中,图书编辑出版机构将“腰带纸”的内容和作用进行“扩展”,印制成精美的“腰封”,也是一项不错的创意。应当说,好的“腰封”他不仅能为新书锦上添花,对于读者或还有某种收藏和纪念意义。然就是这么原本好好的“一坛酒”,硬生生的让某些图书编辑给“做酸了”,让“腰封”变成了令读者厌恶的“妖封”。
图书是一种特殊文化产品,归根结底还得以内容取胜,内容低劣乏味,即便印刷再精美,“腰封”上印满名人推介,文案做的如何“闪瞎眼”,充其量也只能供人“装扮门面”,永远不可能成为“经典”。反之,如果内容上乘,即使“草纸印刷”没有“腰封”和名人推介,读者也会爱不释手。我国的四大名著,既没有“腰封”也没有浮夸和吹破天的广告,同样被世人传颂成为不朽的经典。由此可见,“腰封”再有创意,或许可以靠欺骗畅销一时,但注定成不了经典。
在笔者看来,浮夸甚至低俗的“腰封”,不仅是令人厌恶的“妖封”,更是游荡在图书编辑营销领域的一股“妖风”,充满浮夸和所谓的名人推介甚至低俗的“腰封”,本质上更是对读者的一种欺骗,是变相的欺骗营销。这股“妖风”不加以驱散,势必会让图书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而受到危害的不仅是优质图书,更是热爱读书的广大读者乃至整个社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