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永顺县一名教师让未参加捐款的学生排队录像,并将视频发至家长群中,请家长支持捐款。该视频随后被传至网上引发热议。19日,永顺县教育和体育局回应确有其事,20日,经调查核实:本次募捐是由永顺县教育基金会发起的一次献爱心活动。涉事教师被调离,校长被通报批评,教育基金会相关人员被诫勉谈话。 (5月20日 新华社)
学校培养学生的爱心,传播社会正能量,这一点没有错。不过,用胁迫的方式逼学生捐款,这完全违背了捐款“自愿”的本意,尽管捐款的数额不高。没有参加捐款的学生,被教师排队录像“示众”,这难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首先,孩子都没有经济来源,无论捐款数额是多还是少,都必定来自父母。从这个角度看,组织学生捐款,其实就是向家长索捐,这不妥。其次,没有捐款的学生被拍照“示众”,这对孩子会形成心理伤害,或将产生极大的阴影。更何况,有组织地强迫捐款,已经涉嫌道德绑架,不仅不利于助残爱心的培养,也严重背离教育的初心,得不偿失。
从拍视频教师的语气中,我们也能了解到,助残捐款已经是被当成了必须完成“任务”。从这一点看,被吐槽的教师,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替罪羊”。据悉,组织捐款的是永顺县教育基金会,已经在该县组织了多场募捐,就连幼儿园的孩子也没放过。
过去,每到“雷锋日”、“助残日”、“慈善日”等纪念日,一些学校或慈善组织往往会想到向学生募捐。很明显,有些募捐并没有经过严格审批,应该说也很难获得审批;至于募捐获得的款项是否真的做到专款专用,数额能否做到严格监督,也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培养学生爱心的途径也很多,比如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等,不一定非要组织、逼迫学生捐款。当然,如果有学生的家庭富裕,想让自己的零花钱有意义,产生捐款助残的念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家长,通过常规渠道捐助。
捐款是社会行为,哪怕是教育基金,也不宜在中小学校组织捐款。所以,不组织中小学生捐款,这应成为教育者、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