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直播带货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进了直播间。残联、相关机构、公司正在联手为残疾人直播带货搭建平台,给残疾人融入普通人就业提供了一种可能。融合、共享,这正是新的残疾人就业理念。(中国新闻网5月17日)
当下社会,面对职场上僧多粥少的严酷现实,残疾人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在此情形下一些网络平台纷纷开设了残疾人网络带货平台,对于残疾人的就业起到了一种很好的促进作用,彰显了人间大爱,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制度善意。
然而,当下社会有一种倾向应该引起重视,有些网络平台急功近利,把残疾人带货平台演变成“卖惨平台”,在一些平台上残疾人不是花大量心思推介产品,而是展示自己的“残疾绝活”,刻意渲染残疾人的不幸遭遇,求得社会的同情。笔者以为,这种道德裹挟式的带货直播属于剑走偏锋,背离了良好的社会道义初衷,理当禁止。
不错,作为残疾人他们的确需要社会的关爱,网络平台注意吸纳残疾人就业原本无可厚非,但是经营动机一定要纯粹,不要把带货平台直播演绎成“卖惨比赛”——进行莫名的道德绑架与道义伤害,利用人们的怜悯之心,卖一些无关紧要的产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这就与做公益的初衷南辕北辙。
同情弱者向来是国人的善良天性,然而,残疾人也有自己的尊严,他们的残疾不应成为平台上的噱头和卖点。有些网络直播平台把网络直播当成了残疾人表演残疾项目的场所,并时常弄出一些“残疾花样”吸引公众眼球,借此加大带货比重,这种做法不足取。一方面残疾人的尊严需要善行呵护,另一方面不要对行善之人进行道德绑架。残疾人也是一个完整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对于他们的家庭境遇和身世,对于他们的残疾躯体不要刻意地去渲染,保持一种理性,让残疾人感受到社会温度,不再让直播平台成为“卖惨场所”,才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修为。
残疾人做带货主播须防道德裹挟与道义伤害,一来网络平台要加强行业自律,莫为利益遮望眼,要实实在在地尊重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别拿着身体残疾招摇过市;二来平台监管部门要守土有责,对网络平台实施有效监管,防止各种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要展现残疾人自己光鲜的一面,别让人觉得残疾人惨兮兮的,需要社会怜悯。要知道,人间之爱不能残缺,别拿残疾人尊严当噱头,这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社会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