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政长官选举还有大约10个月举行,最近关于谁将“跑马仔”选特首的讨论不断升温,隔空交手的火药味渐浓。
自从国安法在去年中实施,尤其是今年完善选举制度改革之后,香港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对特首人选的考量,也要与时俱进,跳出传统思维框架。
2021年可被视为“爱国者治港元年”,香港已进入“爱国者满地,治港贤能难求”的新时代。经过中央多年来的力挽狂澜和拨乱反正,香港不再需要毫无建树、只懂“搬凳子,抢位子”的忠诚废物。
中央目前最关心的,是要解决香港积累多年的深层次问题。土地房屋及民生,显然是重中之重。不管明年谁走马上任,都要俱备解决经济民生问题的能力。在反对派土崩瓦解的当下,建制派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若仍是一副“老、旧、土、富、蛮”的做派,仅凭标榜自己爱国爱港,势将成为步港英余孽后尘的“旧电池”。
未来的管治班底,必须交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单,类似“已经尽心尽力”的托辞,恐怕敷衍不过去了。举一例,身兼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中共政治局常委韩正,今年三月六日在会见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翌日会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时,两次都强调,香港想要安定就要解决土地房屋问题。但正是这样一个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问题,港府至今还是“没有办法解决也无法形成共识”。这种懒政怠政的局面必须改变。
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二月在“爱国者治港”研讨会上,为香港“肩负重要管治责任的人士”开出四大条件,包括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原则、敢于担当;胸怀“国之大者”;精诚团结。各位有志于在明年角逐特首者,可作为参照坐标。
不忘初心,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执政为民,接地气听取民意;少一些孤傲,多几分谦卑。这些“动作”有助舒缓民怨,争取民心。
虽然这些年来也有所谓的“问责制”,但市民总感觉港府官员“肩不能挑”,缺乏担当。以林郑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为例,几乎是零申请,反应欠佳的原因是相关官员怕得罪人,不够胆量放手一搏。新界大量土地“晒太阳”、填海造岛议而不决、香港抗疫措施疲软导致疫情反复。这些例子处处可见一众官员“爱惜羽毛”,位高权重却缺乏大无畏的精神。
夏宝龙提出的“精诚团结”,也是值得为政者思考的问题。特首林郑月娥上任之初,提出修补社会撕裂,实现“大和解”。但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原因,政府陷入更大的信任危机。社会不和谐,施政必然举步维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新一任特首肩负带领全港市民走出逆境疫境,实现从大乱走向大治,从大治走向大发展的重任。如果到2027年任期届满,香港没能再出发,没能大幅提昇民生质素,则民怨不仅向特首咆哮,还可能迁怒于中央政府。所以,北京对新特首的选择,必然谨而慎之,马虎不得。
权力充满诱惑。特首选战在即,无担当无能力者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