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3日公布内阁改组消息的记者会上,李显龙总理就不到一年间就调动部长的做法,会不会变成先例时坦言,这做法虽不理想,但他是在谨慎考虑和做出咨询后,才决定这么做是必要的。
他也强调,让黄循财和王乙康在原职九个月后分别调任财政部和卫生部,是个特例,不会是常态。
事实上,总理自己估计也没想到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会请辞第四代领军人物,要不然两人在去年大选后商讨王瑞杰卸下财政部长的可能性时,黄循财大可留守原来的国家发展部,而不必在短期内又换岗。
新加坡政治向来以稳定见称,领导交接出现戏剧性变化,从来都不是任何人希望看到的事。这也是投资者对这个弹丸小国有信心的原因。
正是因为不希望把错误的信息传达给投资者,李总理虽不时会改组内阁,但一般只在政府任期接近中期时才会做较重大的调整。例如,他在2015年9月大选组织内阁后,在2016年10月只对内阁职务做一些调整,擢升一些部长,直到2018年4月才进行大规模改组。
既然这回是相对罕有的在选后不久,就做出大幅度的内阁改组,加上王瑞杰请辞,不少人都以为新的总理接班人选,能从中见到端倪。除了一些政治观察家仍执意地认为“得财政部者得天下”,黄循财无疑是“真命天子”,多数人都觉得恐怕要到下次调整内阁时,总理接班人选才会浮出台面。
我国政府时不时就成立跨部门委员会和工作小组,但很多时候只是聚焦特定课题,且牵头的多是高级公务员。这让许多人认为,只有财长才是掌握各部门重要信息甚至是财务动脉的关键人物。不过,冠病疫情改变了许多游戏规则,包括部长层面的跨部门合作多了,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财长的光环。
今年初发布的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就由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国家发展部、交通部、教育部和贸工部的五位部长领导。他们录制了一个15分钟的视频,从基础设施、交通、教育和经济发展,阐述新加坡的绿色理念,凸显跨部门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变迁,不同政府部门的角色也有了改变,部门的重要性也看谁出任部长有关。因此,有人说陈振声从贸工部调任教育部,是让他掌管另一个财政预算极大的重要部门;另一边也有人从“常规”的角度出发,指出除了建国总理李光耀当过教长,吴作栋和李显龙都不曾出掌教育部。
同样的,又有谁会想到一场疫情令长时间掌管“花钱单位”,正常情况下相对低调的卫生部长,时刻出现在民众视线,频频亮相主持抗疫会议的部长,人气扶摇直上?
有一点能够肯定的是,第四代领导是一个团队,这是多位政要反复强调的。这也就是说,不论是谁最后出线,他都需要其他团队成员的合作,甚至要一些第三代领导班子中相对年轻阁员的辅佐。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长王瑞杰两岁的卫生部长颜金勇调任贸工部,而与颜金勇同龄的尚穆根,和今年底才63岁的黄永宏医生,继续分别担任内政部长和国防部长这两个要职。此外,李总理也没委任另一位更年轻的阁员担任国防部第二部长,而是由60岁的王志豪继续担任高级政务部长。
可见试图再以常规的角度,从这回的内阁改组去一窥下任总理人选,充其量只是雾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