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为人的局限性-中国讯息网

人之为人的局限性

作者:陈宇昕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5-02 12:17:53

大卫·艾登堡爵士今年95岁了。

他还在上山下海向世界发声:赶快正视全球暖化的危机。

其最新纪录片《自然本色》颇具启发性。

只见艾登堡爵士一如既往,一边软性推销摄像公司最新的科技,一边宣告: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动物所看见的世界了。

人眼可以辨识的光谱有限,集中在红橙黄绿蓝靛紫,却无法感知红外线与紫外线。动物在各自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独特的感官系统。比如某些花朵可以反射紫外线,借此招蜂引蝶;或如招潮蟹通过两极的光感应,可以快速发现高空中的捕食者。纪录片也解释了为何老虎的橘色皮毛与黑色斑纹,在人类眼中那么显眼,却是老虎这种捕食者的迷彩伪装。原来它的猎物——鹿是色盲(老虎也一样),无法分辨红和绿,因此莽丛里的老虎,在鹿的眼中几乎没入环境。

为什么不干脆进化成绿色呢?因为哺乳类天生缺乏相关色素,这是演化过程的权宜且微妙处。

问题是,我们真的可以看见动物所看见的世界吗?

美国哲学家汤玛斯·内格尔于1974年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试图让人类感知蝙蝠的世界。那感觉就像角色扮演游戏一样,从各个角度模拟。

不过内格尔的结论是,人类受制于自身主观经验与认知,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蝙蝠,无法站在蝙蝠的立场。这说明物理信息与心灵认知之间有一道“解释鸿沟”,无论人类多么了解蝙蝠,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认知。

《自然本色》在这一点上难免言过其实,那句话更像是诱饵;其实艾登堡爵士在试图告诉我们,自然界还有很多奥秘有待探索,更有待新技术的研发才能进一步验证和展示。如果自然界现在就被破坏殆尽,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说,虽然没法让你变成招潮蟹,但至少建构一个人类可以想象的方式,先在观众心中埋下同理的种子。

艾登堡爵士的纪录片经常并列自然界的美与危机,而刚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我的章鱼老师》,更直接以日记体建立人与章鱼的情感关系。后者甚至过于戏剧性,有点煽情(我确实被感动到)。

这无非是叙事策略,毕竟人摆脱不了人的主观局限,所以要提倡环境保护,只能诉诸吸引眼球的手段。

克雷格·福斯特从章鱼的一生得到很多感悟,其实你我也一样能从自然界得到启发。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得益于建筑师剥橙皮的动作、物流业从蚂蚁的工作路径创造出“蚁群算法”、日本新干线子弹火车的车头设计灵感来自翠鸟……自然界仍有许许多多灵感能够刺激生物仿生科技,造福人类。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向自然学习。

上周地球日,在气候峰会上世界各国领袖一致承诺减排,致力于绿色能源转型,相信抗击气候变化有利全球经济。这无疑给绿色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

人摆脱不了人的劣根性,再多的责备,再高的道德标准都没用,环境危机到最后还是须要以经济利益为诱饵,才能看见曙光。这也难怪,毕竟人就在自然中,彼此应当追求互惠互利。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人之为人的局限性”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