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涉嫌脱贫摘帽掺假,陕西洛南最近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此前央视报道揭示当地诸多问题:五保户安置点,住的并不是五保户;无水可用的村镇,水利部门竟然“政绩斐然”;面对质问,当地干部在意的却是谁家的亲戚如此大胆,称记者为“怂货”。
当地很快就央视的报道做出回应,其中提到主要有两点,一是五保户离开集中安置点不是因为缺水,而是“系个人原因”。至于村民的买水问题,则回应称生活用水有保障,买水是用于烤烟栽植、修建房屋。
这个回应并不能完全解释央视所曝光的问题。所有的五保户不约而同地因为个人原因离开安置点?假如真是如此,其背后又是出于何种考虑?如果安置点设施完善,为何会离开?其所谓个人原因,显然很难解释村民的选择。当然,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可能需要做一次深入的调查。
报道中还有一些细节,有的村民此前脱了贫,但后续未必得到保障,存在返贫的隐患。有村民提到,其村子2019年就退出脱贫村序列,但如今,家里的水龙头根本不出水,完全就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摘帽是否掺假暂且不论,从不少村民的反馈看,显然村民对于脱贫的理解与当地有关部门的认知有所不同。到底怎样的脱贫才合格,应该听一线负责脱贫工作的有关部门,还是负责脱贫验收的上级部门,抑或干脆听听接受扶贫的民众的声音?对此可能要重新做考量。
过去在脱贫工作中也出现这样的问题,政府部门建设好安置点,但贫困户却并不愿意入住,这种情况多因为配套没做好,村民一旦有后顾之忧,就不愿意跟着政策走。在脱贫实践中,当然不可能完全跟随贫困户们的意见,但脱贫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还要多听听贫困户的意见。而具体如何倾听民众的声音,如何让他们参与监督,显然是接下来需要完善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