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盲”到什么程度才算“族盲”-中国讯息网

要“盲”到什么程度才算“族盲”

作者:蓝云舟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4-25 09:15:19

最近在一次采访工作上,媒体人员在午休时间应主办方招待,从会议室移步至茶水间领盒饭。有人看到还有几名记者坐在原位一动不动,问他们:“你们不去吃饭吗?”话一出口,才发现问这个问题显得没有必要。

原来没和大伙去吃饭的记者是回教同胞,目前正值斋戒月,所以白天不进食。他们解释后,发问的人才意识到自己有些大意,赶忙道歉,似是为自己的“不醒目”,抑或是无意间激活了回教同胞原本沉睡中的味蕾而感到不好意思。

那几名回教同胞会心一笑,化解了尴尬的局面。我打趣问其中一位,这样的场面是不是每逢斋戒月都会碰到,他回道:“都是出于好意。”

若只论一个理字,他大可不必为冒失者这么巧妙地打圆场,甚至有理由认为,这是多元社会里应有的意识。但仔细琢磨,从人际沟通的角度,帮对方打圆场还能进一步显示自己虽然常常面对这样的“白目”情况,却丝毫不放在心上,还能换位思考,善意诠释对方的出发点。

相信不少非回教徒都经历过忘记是斋戒月,还去问回教同胞要不要用饭这种“善意白目”的情况。但也因为接收方同样以善意回应,不仅没有造成摩擦,反而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润滑剂。

族群课题前些日子因为政府有意修改过去做法,允许回教女护士在工作场所戴头巾而引起兴趣和热议。但无论在这项宣布之前或之后,主流思潮大致是如何使新加坡变得“族盲”(race-blind),也就是对所有族群一视同仁。

要“盲”到什么程度才算“族盲”,在本月17日由种族和谐资源中心OnePeople.sg举办的一场线上对话会上引起了讨论。一方面,部分与会者认为,如果要实现对所有族群的一视同仁,就不应再实行俗称CMIO(华族、马来族、印族及其他种族)的种族划分法。但另一方面也有民众担心,如果追求绝对意义上的“族盲”,会否因此无法意识到特定社群的需求和挑战,反而形成羁绊。

但就如会上所讨论的,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异确实客观存在,因此务实的做法仍是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并有意识地在不同族群之间开拓共同空间。“族盲”在广义上更多是一种理想和努力方向,而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还须靠人为的努力来缩小,并争取进步。

实现平等的工作并不仅限于种族或宗教。在追求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我们也在性别、年龄、机遇、支付能力等方面不断推进,希望有朝一日能再“盲”一些,少一些分别。但同样的,“盲”的程度该如何界定,我们又该如何把客观存在的差异纳入考量,以确保特有的需求不被“盲目”忽视,值得深入探讨。

我们可以把这个命题简单归纳为追求起点平等、过程平等,或是结果平等。客观差异决定了起点平等也许不切实际,政策上的调整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过程上的平等,而能否取得结果上的平等,实现多元诉求之间的不同而和,讲究的不外乎人与人之间心态上的对等。就如开篇提到的回教同胞有办法看到善意,就能拓宽共同空间。

盲与不盲,不在于字面上的定义,而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视角,在越来越多元的社会中自处,以及与他人共处。盲不尽然代表漆黑一片,因为正如一首诗所说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要“盲”到什么程度才算“族盲””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