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医者的医术定为上中下三等。有谓“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切而知之,下工问而知之”。那是说上等的医生,只要看一下病人的气色(望),就可以诊断病情,而中等的医生需要切脉才能确定病情(切),下等的医生需要问病人才能确定病情(问)。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弟子文子对医者却有这样的看法。他说:“……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医官是指古代掌管医药政令,有人生病才去医人的官员,不知道是兼职或全职的工作?这些人社会地位并不高。文子心目中的上医是有能力有才干,有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者,然后才轮到诊治患上疾病的医生。可见文子是将能治理国家的贤德之士列为良医,尊称为上医!这些都记录在典籍《国语》。也许几千年前,古人只知有上医、良医,但还没有“政治家”(statesman)这概念。
北宋仁宗时代大臣参知政事(职位相等于副宰相)范仲淹有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的解读是范仲淹深知治理国家是很难办得好的事,良相应该才德兼备,能兼善天下,惠泽全民,并不是人人可当上上医,既然不能医国,唯有退而求其次,做个好医生,救死扶伤,治疗民间百姓,也一样造福百姓。
《国语》所强调的是治国重于治人。医者是属于诊断治疗的专业。再高明的医术,只能医治有限的病人。但比医者更为重要的是医治一个出了问题,“有病”的国家。当国家衰落腐败,饥贫战乱,财匮力绌,民不聊生,战乱灾难种种问题,苍生百姓亟待挽救于水深火热之间,此时若是出现一个数百年不遇的治国良才,扭转时势,回狂澜于既倒,治疗人民的贫穷、饥寒,拯救沉沦的国家。就像痼疾遇上良医,这个意义就远远重大于一名治病的普通医者。
欣闻中国最近举行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宣布国家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载入史册,国家有如此成就,因为有了能医国的上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