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镜花缘》-中国讯息网

不一样的《镜花缘》

作者:李会广 阅读量:14381363 发布时间:2021-04-16 16:10:36

幼时看过《镜花缘》的连环画,所得到的主要印象是唐敖游两面国的情形,人前一张可亲的良善面孔,脑后一张血盆獠牙的凶恶鬼脸。这个印象成年后仍未磨灭,大概现实中的人性如此者甚多,见到时不免就浮现出来。

疫情期间闲暇时重读了《镜花缘》的原著,仍然惊叹于作者李汝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文笔的生动形象。原著对唐敖所游历的黑齿国、白民国着墨不少,少时读时觉得枯燥无味,早无印象,现在竟觉得其诙谐有不可言喻之处。

白民国的儒士对经典文字一知半解,读字都是讹音,但对自己的谬误浑然不知,一遍遍地诵读而不知其义,白费了多少人生力气。《孟子》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白民国儒士讹读为“切吾切,以反人之切”。唐敖等人乍听到不知所以然,肃然不敢辩询,不由得自称晚生,担心不解其中深义被人耻笑;后来发现真相后连呼吃亏不小。

作者生长于清朝的乾嘉盛世,正是科举八股的顶峰,不求甚解死读书的白面儒冠何其多。作者通过书中白民国儒士的腐儒形象对此大加嘲讽,令人莞然。其实不仅清朝,就是如今现实的人生中,类似白民国儒士行径的又何尝少见。这正是读古书的有趣之处。

然而本次重读,感悟更深的是李汝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文字烂熟于胸的惊人掌握。小说中借主人公之口,阐述作者自己对于《春秋》等经典的理解,这在清代小说中也不少见,但小说后半部众才女所述的行酒令共100句,每句都包含一部古书和典故,才让人惊叹。

作者不仅熟读了这些古书,还能连贯起来作成行酒令,这须熟读到何种程度,又借道姑之口吟出200句诗,囊括了整部小说的内容,作者的诗文才华是何等之高,甚至将《战国策》中用作秦国国名的“秦”字(即不是地理意义的“秦”字),和韩、魏国国名中的“韩”字、“魏”字同时出现的语句摘录出来,根据语句字数的多少,以一字、二字句、三字句乃至十字句,连缀成文,这对《战国策》须得熟练阅读到何种程度。

但另一方面也感慨,到了清朝乾嘉的鼎盛时期,文化士人的才智全部耗尽在史书、经典、诗词、文字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科学技术都已无法突破自我,再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不能不说清朝后期开始,西方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水,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使中国得以用新的视角、原则和框架重新审视、建构自身的国家组织和社会制度,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权利义务、人民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也得以重新认识和建构。西方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促进作用更为直接明显,人民认识自然资源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技能大幅提高,生活水平大幅改善。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伴随西方商品逐渐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不过,绝大部分西方人士并非有意识地传播其文化技术,更非慈善家;相反,其中多数时候是为压榨中国的利润,难以得逞时便以武力霸凌。中国在吸纳西方文化、科技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伴随着巨大痛苦、屈辱,乃至无数生命的颠簸流离和牺牲。

如今,中国人固然不可忘记这些痛苦、屈辱和牺牲,但也要认识到西方文化技术如何使古老传统中国重新焕发生机,对于促进中国进步的深刻意义。总体上说,中国还是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受益者;而不要动辄以百年前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比较,只强调与西方交往中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屈辱,却忽略了西方文化技术对于中国不断发展更新的积极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不一样的《镜花缘》”的人也喜欢

评论